干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当人们说ldquo读不懂rdquo
TUhjnbcbe - 2021/8/21 17:50:00

在近年来新星出版的书籍中选择最难以阅读的,我想有一位作家的作品可以包揽前五。

诺曼·马内阿。

他是一位争议巨大的重要作家。推崇者们会将其奉为天才,贬驳者们则将他视为疯子。爱他的作品,就会痛恨自己语言的局限,以至于说不出那种精神震颤的感受。而恨他的作品,就会这不过是无意义的呓语,是搬弄文体的游戏,因而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

其实,这并不是马内阿作品的问题,而只是因为这些批评者们没有找到切进马内阿作品的方法。

通常来说,人们对于一个话题或者概念往往能够找到两类理解的途径:一种是通过理论式的说理,通过确认概念的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得以实现对某件事情的理解。这种方法往往比较简单,因为只要掌握了基本的逻辑能力,几乎任何人都能从相似的起点推演至同样的结果;而另外一种则更为困难,因为它仰仗心灵的直觉,调动感受和经验之间的关联,从而使文艺作品中对于特定话题的呈现得到阐释,继而实现理解。然而,这其中也包含着一种可怕的危险,人人视角不同,阐释也就繁多,似乎永远找不到一个终极的完美解释来让人们安定下来。

而马内阿的作品显然更呼唤后者的理解方式。

当人们对一本书说“难懂”的时候,他们在说什么呢?可能是说,他们无法总结出一个有始有终的情节;可能是说,他们无法从情节里分析出逻辑的链条;也有可能,他们因为没理解故事逻辑,所以总结不出“中心思想”,“主旨”或“启示”。

可是谁说小说是要这么读的?

就以《黑信封》来说,我不相信有任何读者能够在初次阅读时就能以我们平时阅读推理小说的叙事逻辑来理解其中的情节。故事梗概会告诉我们,主角是一位名为“托莱亚”的“精神病人”。少年时代,他因交通事故惹下命案,留下心里创伤;青年时代又受到*治压迫,以“道德问题”为由被迫离职,并被投入牢狱,却又莫名其妙得以释放。而他现在则在疯狂地调查,以求解开40年前父亲死亡之谜。小说展现了极权统治社会的物质匮乏和精神衰弱,以及人在其中的扭曲状态。

恕我直言,即便全身心投入,你大概也读不出这些梗概。因为《黑信封》以暴烈的语言对人心灵的创伤进行了梦魇式的呈现,想要在这样一片支离破碎中梳理出逻辑完整的情节和道理,无异于水中捞月。

但是这并不是你的错误,只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到底需要从文学里得到什么。

就拿极权统治来说,我们似乎对它几乎已经不能再了解了。我们援引《》,知道其中的人面对着无孔不入的洗脑宣传,还有一个“真理部”在不断删除,修改和发明历史,因此我们知道了“老大哥”的可怕;我们援引《美丽新世界》,知道其中有对人口和阶层控制,人的命运被他的基因和带来快乐的迷幻药决定,我们还使用“奶嘴乐效应”来进行总结。极权主义难道还没有被说尽吗?

远远没有。

理性的认知往往是有局限的。就比如说,人们可以从各种要素中分析出一个自杀者生活的悲惨,但又对他的无动于衷。然而,如果真的能让人感受到他是如何遭受压迫,经历折磨,最后不得不结束生命,那么人们几乎会难以抑制自己的共情,乃至于奋不顾身要为其奔走呼号。

当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几乎已经只剩下理性的知识时,面对再残酷的现实,人们也只会冷漠对待。正因如此,重新唤起人们深入的感性认知就显得无比重要。而马内阿的小说在这一方面有着无可替代价值。

“语言是存在的家”,在《黑信封》里,马内阿用他精巧而破碎的语言,直接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支离破碎的存在方式。

这是一种被误用的语言,人们试图将最稀松平常的事情升华到最终极的概念:“道德和正义必须成为任何新社会的法制和生活所遵循的准则。社会公仆,从上到下,必须首先遵从这两项原则。举一个例子:过去的一位同事不久前通过邮局寄来一个包裹。咳,我对照阿根廷方面的清单检查了一下里面的内容,我发现,清单上的一些物品失去了踪影。”——即便是这么小的事情,也要大做文章。然而,对于真正重要的问题,他们却只能回复说:“向敬爱的领袖致敬。”

这是一种被压抑的语言,人们在其中不断地寻找替代,要用一种隐喻来指代一件事情,然后又发明一个更新的隐喻来指代。知识分子们只能通过翻译来运用才学,正如文章所说:“翻译?很好!笔译、口译,管它是什么。我们都在做翻译,翻译已经成为生存之道了,不是吗?我们都是替代,都是译者,不对吗。”正如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说的,当人被压迫而无法说出本愿,便只能假借他人之口。

而隐喻的发明又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以为隐喻是为了达成更好地理解,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极权统治的情况下,难道不正是因为人没有办法直接说出那句简单的话,而不得不发明一套复杂而精巧的系统来进行替代?

而这扭曲的语言,完全与我们的正常生活背道而驰。生活在这样的语言中的人,心灵就必然扭曲。这种扭曲不是说理能理解的,而是需要直接感受的。当我们阅读《黑信封》时,我们看到人和人之间那种完全扭曲的沟通,那种跳跃而不着边际的思维,一切细腻的事物都变成了三两个字的词汇,我们能直接的感受到极权所带来的创伤和折磨。

正如一位豆瓣网友在短评里说的那样:“噩梦,头痛,昏厥,哪怕对割裂的叙事空白区域作出一千种预期,也无法破译的文本。它太谵妄,分裂,仇恨,嘴唇上下翻动,喋喋不休,高强度的歇斯底里和撕咬,以及,极端晦涩的话外之音,现代社会的陌异环境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刺伤?或许吧,但说刺伤那太浅了,那该怎么描述呢,那个词语都变成了一个无法破译的谜团。”

而我们要对这谜团做的,并不是破译,而是不再逃避。

点击图片,购买《黑信封》

简介:在“精神病人”托莱亚的眼里,布加勒斯特的这个春天灿烂疯狂,弥漫着躁动、*素和乖张。这位出身高贵的知识分子,少年时代因一起交通事故惹下命案,留下心理创伤;青年时代,才华横溢的他又因“道德问题”被迫离开教师岗位,曾被投入大牢,又被离奇释放,命运跌宕,与世界格格不入。为了解开40年前哲学家父亲老马尔库·万恰的死亡之谜,还有万恰家族一夜之间突然衰败的重重疑云,举止怪异、目空一切的托莱亚挣扎、周旋在这个极权统治下的物质匮乏、精神苍白的社会里,以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撕扯着一张张假面具,却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陷入一张悬念迭生的大网……全书由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场景构成,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20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知识分子的风貌画卷。

——可以在这里看到我们的新书喔(ゝ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人们说ldquo读不懂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