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在疫情期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丨上书房
TUhjnbcbe - 2021/8/20 21:44:00

年2月,新冠病*开始在意大利肆虐,3月4日,意大利宣布全国停课。

就像弗洛伊德在醒来后写下自己的梦境一样,意大利著名作家保罗·乔尔达诺试图在新冠肺炎流行之时,记录当下的观察和思考,他说:“我并不害怕生病,但我害怕病*可能造成的改变。我害怕一切归零,但我更害怕这一切到头来只是枉然,没有带来任何改变。”

在疫情期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保罗·乔尔达诺的文字给当下的我们带来无比强大的共鸣感受。

以下文字摘自本书《宅在家里》一节。

新冠时代的我们

保罗·乔尔达诺

新冠肺炎的流行被视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健康危机。这既非第一次,也非最后一次,或许也不是最令人恐惧的一次。等到结束的时候,它或许也没有造成比其他很多次危机更多的受害者。

然而,自出现三个月以来,它已经获得了一项第一:SARS-CoV-2(新冠病*)是第一个如此迅速地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新病*。其他许多病*,比如和它有些相似的SARS-CoV(即Sars病*),很快就被击败了。

还有一些病*,比如艾滋病*,多年来都只是躲在暗处。新冠病*比它们更大胆。它的厚颜无耻揭示了某些此前我们早已得知,却难以衡量的事情:我们彼此之间多种多样而又无处不在的联系,还有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它在社会、*治、经济、人际关系和心理等各个层面上逻辑的复杂性。

我开始此书创作的那一天是一个罕见的二月二十九日,也是这个闰年的一个星期六。全世界确诊病例已经超过八万五千人,死亡人数接近三千人。一个多月以来,这种奇怪的计算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的背景。此刻,我看着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地图。在灰色的背景上,红色的点触目惊心,代表着病*扩散的区域:那是警报的颜色,其选择本应更加慎重。

但众所周知,病*是红色的,紧急情况也是红色的。东南亚地区遍布红色的点,但全世界无处可以幸免,“皮疹”只会更加严重。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这场令人揪心的竞赛中,意大利站上了领奖台。不过,这只是偶然。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其他国家也可能会突然陷入比我们更加困难的境地。

在这场危机中,“在意大利”这种说法失去了意义,因为边界、地区和街区都不复存在。我们此刻的经历具有一种超越身份和文化的特征。传染病和我们当今的世界一样,全球化、互联互通、错综复杂。

尽管我意识到所有这一切,看着覆盖在意大利上面的那个红色圆点,我还是深受触动。由于封城措施,我随后几天的一些约会被取消,另外一些被我主动推迟。我被搁置在突如其来的空旷中。

这也是许多人的现状:我们的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日常的节奏被打断,就像在某些歌曲里,乐器突然停止了演奏,只剩下歌声在蔓延。学校停课了,空中很少有飞机驶过,博物馆的走廊里回响着孤单的脚步声,到处都是远超往常的寂静。

我决定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写作。目的是密切注意各种预兆,并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思考这一切。有的时候,写作就像船上的锚,可以让我们脚踏实地。

不过,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不想错过流行病正在向我们揭示的关于我们自身的东西。恐惧过后,任何瞬间的念头都会在片刻间消失,这种情况在涉及疾病时经常发生。

当你们读到这些章节的时候,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数字会有所不同,疫情已经进一步扩散,到达了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角落,又或者已经被驯服,但那并不重要。目前疫情引发的一些思考仍将有效。因为我们面对的并非偶然事件,也不是一种惩罚。它绝非新生事物:它过去发生过,今后也还会发生。

HOTBOOK

《新冠时代的我们》

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的“新冠日记”

作者:保罗·乔尔达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魏怡

??《新冠时代的我们》可视为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的“新冠日记”,记录了新冠肺炎暴发初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对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做出了深刻思考。

他从数学概念出发,讲述大流行病对人类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反思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反噬。

《血殇》

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姚向辉

世卫组织认为,年的埃博拉疫情显示,“对于应对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和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并没有做好准备”。

埃博拉流行病更像是某种模式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新发病*跳出生态系统后造成的震荡波。病*在人群中自我增殖,吞噬生命,遭遇人类这个物种的反抗,最终偃旗息鼓。然而,下一个震荡波会是什么?

随着过去渐渐变成未来,现在,《血殇》打算预测一场全球性爆发,由某种生物安全四级的新发病*引起,它能通过空气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没有疫苗,用现代医药无法医治,用术语说,这是一起四级事件。

现在,守护在病*圈大门口的战士明白他们面对的敌人强大得可怕,这场战争势必旷日持久。他们的许多武器终将失效,但另一些会开始发挥作用。人类在这场战斗中占据一定的优势,拥有病*所缺少的某些要素,其中包括自我意识、团队作战的能力和愿意牺牲的精神。

既然病*可以突变,那么我们也能改变。

《生死课》

关于生死的中国当下故事作者:袁凌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生死课》是袁凌的短篇记录合集,记录了各色生存地面上辗转的小人物,或是历史地层中叠压的无名氏。

这些人物,大都是作者在成长经历、采访调查,以及公益探访中邂逅的,有乡土的长辈,也有都市的边缘人;有历史中的失踪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独症阴影下的白领。有逝者,有生者。

他们的人生遭际,或可谓曲折,或简略潦草。生活场景或者算得别致,或者平凡。他们不是时代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

袁凌记录这些人的生与死,不仅为了他们的人生,也为了对自我生命的理解。

《黑信封》

一个“非正常人”叙述的故事

作者:诺曼·马内阿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译者:邹亚

在“精神病人”托莱亚的眼里,布加勒斯特的这个春天灿烂疯狂,弥漫着躁动、*素和乖张。

这位出身高贵的知识分子,少年时代因一起交通事故惹下命案,留下心理创伤;青年时代,才华横溢的他又因“道德问题”被迫离开教师岗位,曾被投入大牢,又被离奇释放,命运跌宕,与世界格格不入。

为了解开40年前哲学家父亲老马尔库·万恰的死亡之谜,还有万恰家族一夜之间突然衰败的重重疑云,举止怪异、目空一切的托莱亚挣扎、周旋在这个极权统治下的物质匮乏、精神苍白的社会里,以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撕扯着一张张假面具,却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陷入一张悬念迭生的大网……

全书由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场景构成,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20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知识分子的风貌画卷。

《马尾树:六篇小说》

一战后英国殖民地马来半岛的人情风景画

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译者:叶尊

《马尾树:六篇小说》是毛姆生前亲自编选的单行本短篇小说集,包含了六个发生在一战后英国殖民地马来半岛上的“人生片段”,六种平静生活表面之下涌动的激烈“情感冲突”,故事主人公皆为殖民地的英国行*官员或种植园主。

正如毛姆在自序里对小说集题目“马尾树”的解读,野生野长的马尾树既身负神秘诅咒给行船人招致风雨厄运,亦是热带岛屿海岸最坚挺的守护。故事里的婆罗洲就像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令来到此地的英国人无论生性多么克已复礼,都会堕落、犯傻、“失心疯";然而这片远离英国的异域又充满了原始勃发的致命吸引力。

六个故事都展现了人性的多样和脆弱,毛姆始终以极为冷静的目光审视着自私、胆怯、嫉妒、贪婪、欺骗、堕落等让人羞于面对的人性阴暗面,但如果坚持读到最后,会发现毛姆给予人的同情同样是坦诚和巨大的。

《花甲录》

鲁迅生命晚年的日本挚友,其一生传奇的自传

作者:内山完造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品方:理想国

译者:刘柠

《花甲录》作为一部重要汉学著作,不仅是内山完造的个人史——自出生到从上海回国的六十年回忆,从中也折射了从十九世纪末至“二战”结束的日本现代史、社会世相史和中日关系史。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战云密布,扼守公共租界战略要津的内山书店,吸引了中日两国各界视线,其影响力远远溢出文化圈。书店“往来无白丁”,陈望道、欧阳予倩、田汉、郁达夫、郭沫若、沈雁冰、柔石、萧*、萧红……

最著名的书客,当属鲁迅——他把书店当成自家客厅和便利店,连寓所的房租、水电费都由内山书店代缴。在鲁迅结识的日本友人中,经内山引荐者,超过一百六十人。鲁迅去世前一天,以日文致信内山,请他帮助安排日医救治。“八·一三”淞沪抗战时,内山出面搭救被捕的许广平。郭沫若、陶行知、夏丏尊等进步文化人,都曾得到过内山的营救。

毫不夸张地说,内山完造和他的书店,不啻为严峻时代中日关系最坚实的桥梁。

文王雅静王雪茵

编辑韩哈哈王雪茵(实习)

资料由各出版社提供

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疫情期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丨上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