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到扬州大明寺聆听千年堆积的故事
TUhjnbcbe - 2021/8/5 22:02:00

游览完大明寺我想说,到扬州一定要去大明寺;还想说,为了大明寺值得专门到扬州。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始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的大明寺,经历过多年的雪雨风霜,屡毁屡重建,屡兴屡更名,现在能看到年代最久的建筑也是清代的了。然而,这里层层叠叠堆积着的历史痕迹还在,世世代代流传的故事还在。

沿着缓缓的石阶拾级而上,可以轻松抵达大明寺牌坊广场。牌坊匾额的篆书“栖灵遗址”、前面一对看着有些年头的古石狮、左右两侧墙上“淮东第一观”“天下第五泉”大字石刻,似乎都急于向游人透露这座千年古刹里悲欣交集的往事。

我走进大明寺,细细寻觅历经岁月洗刷仍残存的印记,用心聆听堆积千年仍流传的余音。

先放一张导览图。我的游览线路分四部分:一是正门牌坊直入,天王殿—大雄宝殿,看的是大明寺庙;二是西边的园林,康熙碑亭—*石假山—第五泉—船厅—美泉亭—石涛墓塔—乾隆碑亭;三是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领略宋代文人的风流;四是鉴真纪念堂—栖灵塔—戒台,追忆唐代高僧重归的精*。下面的记述不以游览顺序,而以千年岁月、百年风霜的时间为轴。

“天下第五泉”千年不涸

大明寺里有一口井建寺之初就有了,井中泉水清澈甘甜。唐朝时有一状元张又新,嗜好喝茶并对喝茶颇有研究,遍游江南各地后,对煮茶用哪的水好列了个排行榜,其中“扬州大明寺水第五”,从此,大明寺这口井就叫做“天下第五泉”。

年后,这口南朝的井成为寺中最古老的遗存。大明寺也以仍保存着这口井为荣幸,在入口牌坊广场就置放了“天下第五泉”的大字石碑,昭示过往游客。

消失又重现的栖灵塔

在瘦西湖就能看到远处的栖灵塔,它是大明寺的标志。

大明寺里的栖灵塔,是隋文帝过60岁生日时(年)下诏在全国建0座佛塔以供奉舍利中的一座。隋之后的唐朝盛世,有不少著名诗人曾到栖灵塔登高赋诗,留下诗文记录的就有李白、高适、刘禹锡、白居易等,栖灵塔是当时的名胜。

但这座隋朝佛塔建成多年后,在唐武宗年间(84年)化为了焦土。之后虽有重建也都被毁,大明寺很长时间是没有栖灵塔的,大门牌坊上的“栖灵遗址”四个字是清光绪年间题写,那时已经没有栖灵塔了,只留下诗篇和遗址让人怀想。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为迎接鉴真大师塑像回大明寺“探亲”决定重建栖灵塔,但延至年奠基、年建成。九层佛塔置于承台之上,70米高塔耸入云天,重现李白、白居易们当年游览时的胜景。

鉴真大师*归纪念堂

大明寺永远属于鉴真大师。唐代高僧鉴真(-76年)是扬州本地人,14岁时在大明寺出家,之后随师傅到洛阳、长安等地寺庙学习,25岁时回到大明寺,45岁成为大明寺方丈。在他主持大明寺期间,有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来陈述日本需要高僧去传教弘法,鉴真允诺受邀,从大明寺出发东渡日本。

鉴真大师生命的最后20年,有10年是在去日本的路上,六次渡海、九死一生、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改,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年)到达日本。又有10年在日本弘扬佛法传播文化,后在日本去世,被日本人奉为“律宗之祖”“文化恩人”。

大明寺一直记挂着鉴真大师,在他圆寂1周年()之际,寺内筹建鉴真纪念堂,年迎回了在日本唐招提寺供奉的鉴真坐像。坐像是鉴真晚年时他的弟子制作,采用了干漆夹造工艺,保存超过千年,是日本的国宝,每年只开放天供人瞻仰,能远涉重洋到中国极为不易,据说是由邓小平亲自促成。为表达对鉴真大师的敬重,日本裕仁天皇赠送了供在坐像前的香炉。来自日本的鉴真坐像在纪念堂只停留了一个月,现在我们在纪念堂看到的坐像,是按同比例、用同工艺复制日本那尊的。终于,鉴真大师以这种方式回扬州了。

鉴真纪念堂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年建成,仿照了鉴真大师在日本奈良建造的唐招提寺,再现唐代庙宇风格。因为读了井上靖的《天平之甍》,我站在鉴真纪念堂前特别注意屋脊两端高高的甍,井上靖用“天平之甍”形容鉴真的成就代表了日本那个时代的文化最高峰。

自鉴真大师始,日本唐招提寺住持1多年已经延续了八十一世,纪念堂前面正中的石灯笼,是第八十一世唐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长老所赠,里面点燃的火苗长年不熄,仿佛要告诉大明寺,鉴真大师带去的佛法律宗在日本一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纪念堂的最前面有座汉白玉纪念碑,采用了很有现代感的横式置放,客观上又成了纪念堂的照壁。纪念碑由梁思成先生设计,正面是郭沫若先生的题字,背面碑文是赵朴初先生撰写,三位先生是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佛教领域的顶尖人物,合力贡献一座碑,实在是难能可贵,可以说这是一座当代“三绝”碑。

鉴真纪念堂业已成为今日大明寺的重要组成,与日本奈良的招提寺遥相呼应,并为大明寺留住了唐代高僧鉴真大师。

平山堂里风流宛在

时光流转到北宋,鉴真大师离开00年后,大明寺迎来了大文豪欧阳修(-)。欧阳修是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正当盛年时受范仲淹改革失败牵连,从朝廷贬到地方,其间曾任扬州太守(年)。仕途失意的欧阳修纵情山水,开启诗酒人生,他看中大明寺的清幽和高处一览无遗,在寺旁建了平山堂,用了“远山来与此堂平”的意思取名,在扬州时呼朋唤友到此游宴作诗,留下一串串文坛佳话。

欧阳修最有名的作品是《醉翁亭记》,而这首《朝中措.平山堂》也流传至今: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种。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在平山堂,我已经找不到欧阳修当年种下的垂杨柳了,它即便没有在元代时随平山堂荒废而枯死,也一定在清代时随平山堂毁于兵火了,但欧公“文章太守”的美名千年流传。

现在看到的平山堂是清同治九年()重建的,堂内的题字“平山堂”“风流宛在”“坐花载月”也都是清人笔墨了,追忆的是北宋时欧阳修等文人的风流与才情。

因为有了平山堂,大明寺不再仅仅是佛教圣地,而且成为了文化高地,欧阳修为大明寺注入了其他寺庙所没有的文化风韵。

苏轼用谷林堂纪念恩师

欧阳修在扬州的时间很短,但他的故事一直在大明寺续写,包括苏轼专门为他建造“谷林堂”。

欧阳修提携过苏轼,苏轼以学生自居敬重欧阳修。苏轼每次路过扬州都必到平山堂,欧阳修在时就共赋诗词,不在之后就深情凭吊,有他的《西江月.平山堂》作证: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这应当是欧阳修去世十年后写的,苏轼悼念恩师之际也感叹自己人生坎坷。继欧阳修之后,苏轼也曾任扬州太守(年),主*扬州期间他在平山堂后面修建了谷林堂,以纪念于他有恩的欧阳修。

扬州何其有幸,竟得欧阳修、苏轼两个北宋文坛双子星出任“文章太守”。他们在扬州任上很短暂,都只有一年半载,但他们对扬州的影响却深远绵长。

秦少游诗定“淮东第一观”

还是在北宋,又是两个文人,秦观与苏澈同游大明寺平山堂,苏澈作七律诗一首,秦观和诗,最后两句是:“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从此,人们将平山堂作为观景胜地,这座并不太高的山冈,因其视野开阔一览无遗,更因诗人的一首诗,冠以“淮东第一观”的美名。

我在大明寺反复徘徊寻觅,竟找不到元明两朝代的痕迹,只好越过北宋之后的数百年间隔,转入印记相对清晰的清代。

清代,大明寺进入了频繁的修建扩建,一些被毁的南朝、隋、唐、宋时有过的建筑陆续得以重修,包括平山堂等,还扩建了西园芳圃,到康乾盛世时大明寺建成扬州八大古刹之首。也是在清代,太平天国的战火使大明寺一夜之间变成灰烬,之后,又在断壁残垣中艰难重建。

御碑镌刻清帝诗篇

清朝康、乾两帝欢喜江南的山水风情,分别六次南巡。为了迎接皇帝的巡幸,江南重镇修缮重建了大批古迹名胜,大明寺有幸纳入重修,寺内一些被毁的建筑,在清代都陆续得以重建。

大明寺中留有康熙御碑一方、乾隆御碑三方。康熙御碑上题写的是一首诗《灵隐》:

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

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

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梦。

羽卫闻来往,非同问法过。

写杭州灵隐的诗为什么会立在扬州大明寺呢?原来,康熙第二次南巡时(年),当时的扬州知府高承爵随驾周到,甚得圣心,在回程的船中,他得到康熙帝赐的《灵隐》诗。高知府欣喜若狂,深感皇恩浩荡,随即将皇帝的题诗勒石刻碑,立在大明寺内。

乾隆效仿康熙也是六次南巡,而且几乎每次都到扬州,每到扬州又都游览大明寺平山堂,每次游览都写有诗篇。敞开式的乾隆御碑亭,中央嵌有御碑三方。

其中诗句“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馥馥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里的美景。“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表明多次到平山堂游览是对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的赞赏。

御碑为大明寺带来了些许皇家气派。大门牌坊前的一对古石狮是清代遗存,是从接待过乾隆的重宁寺移来的,石狮按皇家园林规格呈正面迎人,如果懂看的人,在门口就知道这座寺有过帝王的足迹。

西苑是扬州盐商的印记

“扬州繁华以盐胜”。大清时两淮盐业支撑着朝廷四分之一的税收,而扬州聚集了两淮盐业的富商。清代有三大商人群体:山西的票商、广东的进出口商和扬州的盐商,最有实力的还是扬州盐商。清代的盐业制度造就了富甲一方的扬州盐商,盐商用财富成就了扬州的繁华。

汪应庚是扬州八大盐商之一,他重修大明寺平山堂的同时,在东面种植了大片松林,人称“万松居士”;在西面购地扩建江南园林芳圃,也称西苑,这是为迎接乾隆南巡的献礼工程,乾隆皇帝巡幸大明寺时数次在园内作诗题字。

园内现有江南园林必备的*石假山,有大明寺住持星悟禅师悼念双鹤的“鹤冢”,有通透见天的美泉亭,还有第五泉井、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也在西苑内。

西苑既为扬州盐商在大明寺留下了记忆,也为大明寺平添了雅致的园林景色。

石涛被请进大明寺

在西苑的一角有一组名僧墓塔,包括莲溪和尚(-)、能勤大和尚(-,大明寺方丈)、瑞祥大和尚(-,大明寺方丈)的墓塔,以及最中央最大最醒目的石涛大和尚(-)墓,墓后还有他的雕像。

石涛既是和尚僧人又是文人画家。他是明朝皇宗后代,值明清改朝换代时,为保其生命被宫中太监带着削发为僧,改名石涛。他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结交画家,擅长山水画,曾两次接驾康熙南巡,其中康熙第二次南巡时他在平山堂接驾,也算与大明寺有了缘份。

石涛与扬州真正结缘,是晚年(年,51岁时)选择在扬州定居,最后在扬州终老,去世后安葬在大明寺所在的蜀冈。由于年代远久,石涛的墓已湮没难寻,为了让后人能记住他,为圆他长眠蜀冈心愿,大明寺方丈能勤大和尚年在西苑为石涛修墓竖碑立塔,把石涛请进了大明寺。

虽然石涛墓并不是原墓了,但作为游客的我并不刻意地追究,反而觉得这样的方式能让我们纪念不该忘记的先人,能让我们仍旧可以看到来路上的一座座路标。

“印心石屋”前识陶澍

我在大明寺自在地逛着,突然看到一巨大石碑赫然耸立,四个大字“印心石屋”,落款“御笔”,这是道光皇帝为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所题。原来,大明寺里有三位清朝皇帝的御碑。

在清朝,两江总督是个极有份量的职位,担任过此职务的有康熙的重臣于*,之后有晚清栋梁的曾国藩、李鸿章。陶澍年担任两江总督,任内他积极作为,勇于任事,首倡海运,兴修水利,救济灾民,加强地方治安。年他回朝入觐述职时,道光皇帝为了嘉奖他的才能和业绩,亲笔为他小时候读书的地方题字“印心石屋”。

获得御笔是莫大的荣宠,陶澍除了在家乡竖碑刻上御书外,还在他所任两江总督管辖的重要城镇竖起巨大的“印心石屋”御碑,包括大明寺的这尊。过了几天后我到南京,在总统府又看到同样的石碑。

两江总督是陶澍人生的最后一站。他担任两江总督将近十年,年在任上离世,去世后极尽哀荣。也是在任两江总督期间,他推行盐业制度改革,触动了扬州盐商的利益,改革甚至成了致扬州盐商衰落的最后一根稻草,盐商的迅速衰败,终结了扬州城的一世繁华。

欧阳祠里的石刻神品

“欧阳祠”是欧阳修的后人在他去世后多年,清光绪年间(年)在大明寺内修建的,以纪念祭祀声誉高隆的先祖。

祠内正中有一幅欧阳修像,是刻在石头上的。据说当时借用了宫廷收藏的欧阳修像临摹,由技艺高超的石刻匠完成。00多年后仍可见刀工精微,栩栩如生,而且从任何角度看,像中人的双眼都与你对视,双脚都向着你,世称石刻神品。

“文革”时,石像用石灰覆盖并贴着毛主席语录,才使之得以保存,真真是万幸。这是游览大明寺时,很容易错过、但最不应该错过的遗存珍品。

站在栖灵塔下宽阔的广场,入眼的尽是崭新的建筑,新建筑中最吸引我的是戒台。

大明寺历史上是举行受戒仪式的著名寺院,鉴真大师到日本传法时把严格的受戒仪式也带到日本。在到日本第一个落脚处的奈良东大寺,他仿照隋唐风格修建了一座戒台,坚持为佛教信徒举行授戒仪式。

走进大殿只见巨大的木制戒坛高高伫立,占满了整个大殿,感觉不是殿堂太小了,而是戒坛太大了。四个角站立着四大天王,守护戒坛,守护佛法庄严。站在巨大戒坛前我能感受到仪式感带来的震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到扬州大明寺聆听千年堆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