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蓄血证
TUhjnbcbe - 2021/6/14 16:56:00

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蓄血证。

蓄血证和我们之前学的蓄水证很相似。

蓄水证是脾阳虚导致水饮内停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而这里的蓄血证,则是由于外邪侵犯,或者是患者个人体质,导致邪热与淤血互搏结于下焦。

既然是血热互结,那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首先,我们看,心主血脉,也主神志。所以血液相关的病,容易影响心神。并且我们知道,太阳膀胱经的经别直接散布于心,血热互结于下焦的时候,血分郁热亦会循经上扰心神。

和太阳蓄水证相似,水热互结于下焦,亦会见到小腹不适的症状。

然而不同的地方在于,因为病在血分,并不太影响膀胱气化,所以小便大体是正常的。总的来说,蓄血证的主要症状,就是神志异常和少腹不适两个方面。

仲景在明确疾病属性基础上,还区分病势的轻重缓急。可以说,这样的思考模式几乎是贯穿在《伤寒论》里的主线。这里以蓄血证为例,分轻症的桃核承气汤证;重而急的抵挡汤证,以及重而缓的抵挡丸证。

那么,仲景具体是如何来区分的呢。我们可以从他对这三者的症状描述,治疗思路,选方用药来分析。

一从症状描述来看轻重缓急

从神志情况看,蓄血轻症中有“如狂”这样的描述,好像发狂,临床怎么样的表现叫做如狂呢?其实,就是可以见到头昏头痛,失眠烦躁,情绪易激动,说话不着边际这样的情况。

那重症里,我们的抵挡汤里,就是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表现,是中医里所说的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发狂。

同时,仲景还用了很特别的腹诊的方法,进一步判断其轻重。

我们桃核承气汤的描述是,少腹拘急,属于病人的自觉症状,自己觉得肚子拘紧胀满,不舒服,然而还没有形成体征。医生用手去触诊的时候,并不会感觉到有什么异样。

等到了抵挡汤证,出现了少腹硬的描述,那就是典型的体征。有类似西医里腹膜刺激征的表现,医生一摸就会感觉到硬度。

抵挡丸,重而缓的表现在哪里?从药味来看,它和抵挡汤药味一致,说明其血热互结的程度比较深,但腹部症状表现为,少腹满,它的范围比较广泛,是整个少腹的胀满,但没有少腹硬那么急迫。

因此,从神志情况和少腹不适的表现,就可以将三种证型的轻重缓急区分开来。

当然,蓄血证病人,往往都还有热的症状,大多都会见到舌红、苔*,有淤血的症状,有的时候,舌头上有瘀斑,紫气。

二从治疗思路来看轻重缓急

除了从从症状区分病势,从这些证候与表证同时存在时,仲景的治疗策略,也可以判断出病势的轻重缓急。

当描述桃核承气汤证的时候,仲景指出“血自下,下者愈”这种自愈的可能。当表里同病,“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我们知道,按着《伤寒论》里表里同病的原则,里证较轻的时候,先解其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桃核承气汤是轻症。

到了抵挡汤,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以及抵挡丸“伤寒有热”,都是有表证的情况下,但因为其里证较重,所以先治其里。

总结这里,就是这样。

三从选方用药来看轻重缓急

从方药上看,亦能看出病势的不同。

桃核承气汤是用调胃承气汤加上桂枝、桃仁,泻热化瘀。

抵挡汤用水蛭、虻虫、桃仁、大*,这四味药破血逐淤之力非常强。

抵挡丸的药物与抵挡汤完全相同,但是水蛭、虻虫的用量减少到三分之一。关键是,汤剂变为丸剂,以取峻药缓攻之意,化瘀缓消。

以上,我们从症状、治法以及方药的角度,将蓄血证三个方证比对着学习了一下。

这里是一个总结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蓄血证的条文,不仅对泌尿系统和膀胱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对整个下腹部的病症的辨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上,包括很多妇科疾病,以及男科前列腺问题,甚至是一些结肠部位的病症,都与此相关。另外,还可以用于精神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甚至一些外伤等等。

---以上文字整理自南京中医药大学孙松娴老师授课内容

证治条文

、、、

证治条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以下里面的文字是摘自胡希恕老先生《伤寒论》讲座。

证治条文

第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第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

第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挡丸。

上面带里面的文字是摘自胡希恕老先生《伤寒论》讲座,原文有删减。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蓄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