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尊福州市博物馆所藏的
清代达摩坐像
通高28厘米,表面涂漆
光泽如镜,平滑无瑕
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
它生动地表现了苦行圣僧的形象
先来看看它的外观特征
达摩的前额隆起
眉毛浓密
面容清瘦
蓄络腮胡
双目微闭做沉思状
颈部及前胸袒露现出嶙峋瘦骨
其右腿屈起
双手搭于右膝处
端坐于蒲团之上
达摩穿着宽袖长衣,上面装饰金色大团花纹
领口袖口有金色花边,衣服的褶纹自然流畅
达摩头部披红色头巾,头巾自然下垂,搭在两肩
它使用了夹纻技艺制作而成
夹纻
又称夹纾、挟纻
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
用苎麻布、生漆在原形胎上层层裱布刮灰,
干固后
去掉原形胎
在脱胎上进行表面装饰的胎骨
锥画狩猎纹夹纻胎漆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唐释慧琳注《释迦方志》卷上
“夹纻”条,注云“按《方志》本义
“夹纻者,脱空像漆布为之。”
《说文》中说:
“属,细者为絟,布白而细曰纻。”
“夹纻”就是以麻布与漆互相层层相迭
利用麻布的张力结构与漆的粘性
等所塑的器形干固后,凝结成为坚固的形像
针刻云纹漆罐西汉
中国的夹纻技术起源于春秋时期
经战国时期得到发展
在两汉时期达到鼎盛
汉代“夹纻”是中国传统漆器的代表品种
与唐的平脱、宋的素髹、元的雕漆
齐名
夹纻耳杯,出土于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
中国古人运用夹纻技术
制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尤其是夹纻佛像
张鹜《朝野佥载》卷五:
“其中大象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
小指中容数十人并坐,夹纻以漆之。”
王仁裕《玉堂闲话》:
“曾游洪州信果观,见三宫殿内功德塑像,
是玄宗时夹纾,制作甚妙。”
河北正定兴隆寺四尊干漆夹纻佛象唐代
洛阳白马寺元代夹纻干漆罗汉像
清代中叶以后,“夹纻”、“搏换”等名称
逐渐被“脱胎漆器”取代。
脱胎漆器品种繁多,
有仙佛、人物、花瓶、果盘、盒、酒具、茶具、餐具、屏风等。
清代制作脱胎漆器最为著名者首推福州沈绍安。
晚清民国沈绍安兰记描金山水人物脱胎碗
他改革传统技法,
糊贴胎骨舍弃粗厚的麻布,
改用极细的丝绸或夏布;
由于质薄,
故能不失内胎原形,作品生动;
人物眉目秀朗,衣带飘举,顾盼有神;
花果则萼妍实硕,枝叶掩映,鲜美动人。
沈绍安还采用前所未有的以金箔或银箔粉末调漆,
调出鲜艳明亮的漆色,
使作品呈现良好的艺术效果。
下面是此像在《国宝档案》的专题视频
想更了解它,就连上wifi看看吧
往期文章回顾:
漆?闲谈
福州与盗墓贼不得不说的故事
漆?新店
我们的漆艺专营店——漆逸轩今日开业啦
女票再也不用担心我送错礼物啦~内含福利~
漆?闲谈
终于看到雪了!送给南方孩子的福利~
元以下能买什么?平价漆器种草啦!
via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