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说
常有人问他是做什么的
朋友会说自己是做漆艺的
别人就会问:是用油漆刷的那种吗?
然后朋友就会当机,一时思绪混乱,不知从何讲起。
其实,油漆和大漆有着本质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是油漆是化学物质,大漆是纯天然的涂料。
大漆,产自漆树的漆液。
(漆树分布集中在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品种包括大红袍、胭脂皮、红壳大木等。)
一颗漆树大约可以割十个刀口,下刀要快且利落,口齐无渣。否则,刀口参差不齐会降低漆的产量。
(天然生漆液,割漆艰难,耗费大量精力时间才能获得为数不多的漆液,因此,自古就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采漆是一项专业技术,一般会由职业的漆农去操作。不仅因为割漆需要体力和技巧,也因为天然生漆液中的漆酚和漆酶会导致人体皮肤过敏,也是人们常常说的“咬人”,一般来说,大漆过敏的症状期是七天,七天后,大都自然痊愈,无需特别治疗。生漆容易过敏,但干漆不仅不会过敏,更能入药,《本草纲目》载,漆气味辛、温,有消肿杀虫、活血散瘀之功效。
(逐渐氧化的生漆)
大漆的漆液呈灰乳色,与空气接触后变成栗壳色,干后呈褐色。“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只要添加朱砂或者铁剂,就能得到更加纯正的红色或黑色。而红与黑,一直是中国古代漆器的主色调。其实际原因是,大漆的颜色最后定格在红棕色或者黑色。
(炼漆变熟场景)
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后,形成坚固的漆膜的过程。致密坚硬,好似一副风雨不透的铠甲,不仅耐磨、防霉、防水,更可耐高温、耐酸碱腐蚀。到目前为止,任何合成涂料都仍无法与这一古老的天然涂料匹敌。然而,一般割取后的生漆不能直接用于髹涂,还需经过一个炼制环节。炼制过程中,漆的色彩逐渐加深,最终呈深咖色或是酱褐色。经炼制,生漆变熟漆。
了解了什么是大漆
回过头来看看前三期中,从多年前到商周时期,出现的螺钿镶嵌和金银平脱,这两种重大变革进步的技法,再做一个细致的了解。
它来自大海
有最柔软的心
与最硬的壳
当世间精巧柔软的双手与它相遇
便会散发翡翠般耀眼的光华
(螺钿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是一种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薄片,是我国家具上常用的材质)
制作时,贝类体壳加工成薄片,刻划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然后将其嵌入预先雕成的凹形图案内,再髹上一层光漆,之后磨平抛光使其露出钿片,就制成了色彩艳丽的嵌螺钿器物了。
由于所裁切的贝壳厚度不同,工艺上又分为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
厚螺钿螺片的厚度,一般在0.5毫米至2毫米之间,因其壳片较厚,而称之为“硬螺钿”。
(唐高士宴乐螺钿镜,日本东大寺正仓院所藏的唐代厚螺钿镶嵌漆器代表了当时的螺钿镶嵌的超高水平。日本东大寺正仓院藏)
薄螺锢又称“软螺钿”,其薄如纸,0.5毫米以下,一般多在0.1至0.3毫米之间。
薄螺锢是贝壳经过加工处理,剥离成色彩光泽的薄片,按所设计的图案,裁切成不同的形状粘到漆器上。若将软螺钿的底面衬上各种色彩能产生一种透色效果,就是“衬色甸嵌”。
薄螺钿漆器将“点、抹、钩、条”等各种薄螺片基本形点植于漆胎,扬州漆器业称“点螺”,“螺”指材料,“点”指点植技法。该工艺选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材料精制成薄如蜂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
再将薄螺片浸入白醋或萝卜汁内数小时,薄螺片便变得柔软可以弯曲,嵌贴于圆形漆胎不易破裂,所以,薄螺钿漆器又被称为“软螺钿漆器”。
然后用特制的工具胶漆按事先设计好的图案、文字,一点一丝的点填在平整光滑的漆胚上,全都粘好之后,候其干固,于面上再涂一层色漆,待漆干燥。
接着便进行打磨,将螺钿花纹上的漆磨去,就显出了螺钿和金银片拼成的平正的图案了,在光线的照射之下五彩缤纷,闪烁变幻绚丽异常。
从所需材料以及技法,螺钿工艺又可以分为平螺钿和雕刻螺钿。
平螺钿的工艺分为磨平打光、刻画阴线、粘合、上漆打磨等几个步骤;雕刻螺钿的工艺主要分雕、搜、堆、铲、嵌等几个步骤。
唐代发明了螺钿平脱漆器新工艺,其做法共分制底坯(胎)、螺钿装饰、表漆处理这三个工序。
(唐螺钿平脱宝相花镜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藏)
第一步:做好漆器底坯(胎)。
第二步:将螺壳、贝壳、蚌壳锯、磨成片,并按图样加工成所需形状,并按预先的设机将其拼合平贴与完成中灰的漆器胎上。
第三步:在贴好螺片的漆器上全面髹漆,阴干,再髹漆,如此反复多次,最后进行磨显、揩光,使文质齐平,流光溢彩的螺钿图像最终显现。
雕刻螺钿选材广泛,一件器物上往往存在螺钿和其它材料(翠玉、象牙、彩石、珊瑚等)镶嵌相结合的情况,使之色彩更显富丽堂皇和奇妙典雅,因此又称“花样嵌”和“百宝嵌”。
(清紫檀百宝嵌长方盒)
金银平脱是一种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的器物装饰技法。
是由最早出现于商代的金银箔贴花技术发展而来,当时出现了锤打金片作为装饰的工艺,由于技术落后,金片只能简单地附着于器物表面,以表现精美华丽。
到了唐代,这一工艺已得到创造性的运用,成为极具时代特点的器物装饰技法,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后世相关装饰工艺产生了很大影响。
工匠们将金银熔化,制成箔片,并剪镂成各种花纹;然后,将金银箔片贴于漆器表面,再涂上两三层漆,待干后细加研磨,让漆层下的金银箔片显露出来。有的花纹与漆底在同一平面;有的花纹高出漆底。
这种普遍应用于漆器的装饰制作,形成了“金银平脱”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将这种贴饰技术发展为“金银错”,即将金银丝纹样镶嵌入器物表面的刻纹之中,陕西出土的战国铜壶就是运用了这一先进的技术。
(战国铜壶)
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历史文献,以铜为胎的金银平脱器始自唐代。据不完全统计,保存下来并已发表于各类文章或图录的金银平脱器主要是青铜镜,国内外金银平脱镜共有13枚,既上海市博物馆藏1枚、陕西省博物馆藏2枚,中国历史博物馆藏1枚、洛阳博物馆藏2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藏4枚、日本藏2枚、美国纽约哈佛大学藏1枚、波士顿艺术博物馆1枚。
以上是前三期
漆在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技术初步总结
接下来
我们会继续了解
漆艺在历史长河发展中
命运的浮沉。
往期回顾:
第三期:漆?传奇
落幕的日本正仓院展,是多年前就埋下的伏笔?
第二期:漆?传奇
两任帝王禅位只因与漆有关?
第一期:漆传奇一只震惊世界的木碗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