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如果说匠人精神不是日本独有,那么中国的匠
TUhjnbcbe - 2020/11/6 22:13:00
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有人说手艺是天底下最干净的事情,现在细想想,一点都不假。

作者

富充

首届中国匠人大会在杭州前些天里最炎热的一个下午举行,室外是42度的高温,连蝉都热得不耐烦,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

在开着冷气十足的房间里,人们十分热烈地聊着天,木工最近对刨刀的方向做了一点改进,陶匠新收的小徒弟才拉了两年胚就有模有样。有人说谁都会崇拜起中国的匠人们,只要你在这儿聊上一下午。

▌花一个月烧一只价值上万的茶碗

年过七旬的靖翁是台湾莺歌镇一位烧天目釉的陶艺家,他擅长烧使用真树叶装饰的木叶天目盏。在淘宝搜索“木叶天目盏”的关键字,可以获得不少于20页的商品,主要价格区间在人民币几百元上下,靖翁做的则需要一只上万。

他不做那种在叶子蘸了釉药或是泡过耐火药水再烧的陶碗,尽管经过这些特殊处理后成功率会高达80%以上,靖翁的烧法成功率只有2-%,但即便如此还是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调配好泥土后静置几天再炼土,然后亲自拉胚;拉胚时得特别注意器型,必须壁薄底微厚、器口微外撇,如果器型不好失了沉稳感,釉色再美也欠缺内涵;之后再经过晒胚、修坯一直到素烧茶碗上釉后,在入窑前才将叶子放入茶碗内入窑烧制。一窑烧出来花费的力气不小,但如果以烧50个茶碗为计,成功的不过四五。

靖翁烧制的木叶天目茶碗并不追求过分的完整,反而像是一片秋天的落叶自然地摆在茶碗上

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事做木叶盏?故事得从推荐靖翁烧天目釉的那个人说起。

年以前靖翁做的是台湾原住民文化的陶艺,有次到日本做展览,一位和尚看过靖翁的釉药后对他说:“你烧天目釉吧,日本陶艺家现在烧的好,但是缺少中国的味道。”

和尚说完话走了,留下侠骨柔肠、无需回报的神秘感,后来大家才知道他是日本茶道里千家的大师。

听了和尚的建议,靖翁很努力地研究好烧天目釉的技术。“但是总觉得少什么东西,感觉有什么我抓不到,”这种不甘心的感觉,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都困扰着他。

靖翁在莺歌镇的工作室里做陶

天目釉是宋朝时日本留学僧对浙江天目山寺庙里使用的黑釉茶碗的统称。宋朝时流行点茶,类似今天日本茶道里的抹茶,天目釉天生适合点茶,鲜绿的茶底,打的时候还会泛白色泡沫,用这种深色茶碗再好不过。

原来抓不到的那点东西就是天目山寺庙里的禅味。当叶子在-度的高温下燃烧成灰再与釉药结合那一刹那,叶灰自然落下与釉药结合后形成的叶子形状,虽然造型未必完整,但却真切自然,也绝不会重复。这种短暂、残缺的朴素美,正是茶道和禅宗的侘寂之境,与宋朝的极致美学密不可分。

只是没有涂釉药做保护的叶子在烧成灰时很轻,窑炉里的热对流轻易就可以将它吹散,也常常会有叶子缩成一团的情况发生。从开始寻找木叶盏自然真切的烧法,到比较稳定地掌握这种烧法,总共花了17年时间。靖翁本想拿去给那位日本和尚展示,不过他却早已往生了。

靖翁复原建阳窑烧制的曜变天目釉

禅学深深影响了靖翁的创作,他认为一件作品不应该只强调技术层面,也要将内心所要传达的精神感受表现在茶碗内。光是烧出叶子的形状还不够,好的匠人可以烧出叶子的生命力,作品才自然真切。

“很多中国的工艺反倒在日本名气要大,我见到过有日本茶道的人过来买碗回去祭祖。但在其他地方有很多人不一定能懂当中的境界意义,觉得还不是一个碗。”靖翁说。

很多手艺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在日本繁荣,却在中国逐渐衰落。匠人们知道,要想让一门工艺重新在中国复兴,就要做的比别人更好才行。

▌漆器和被漆漆过的东西可不一样

说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手艺,漆艺总让人觉得有点惋惜。

“每次有人说日本的漆器好,心里总是有点酸溜溜的,”说这话的是漆艺大师甘而可。作为“国家级非遗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算是中国在世的匠人里最出名的那一批。在匠人大会的座位排序中,他和很多领导一样坐在第一排,作品也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甘而可看上去更像一个文人,间杂有白发的头发一丝不乱,语调从容温和,采访之前也要先把眼镜端正地戴好,只有指甲透露出不一样的信息——漆黑的指缝显然是刚做过漆工。

“其实每次洗手都要十多分钟,只是要洗干净非常难,”甘而可做出一个洗手的动作,然后说:“光是刷也不行,要先用菜油去污,指甲缝用刷子刷,牙签挑,再用肥皂(洗)。”甘而可一边说一边模拟每一个动作细节,做漆器,光是洗手就考验人的耐心。

和很多一直在做手艺的匠人不同,在80年代的“下海”潮里,甘而可开起了文房四宝店,重新做漆是年才开始的。年像是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甘而可做漆只是为了挣口饭吃。

甘而可的漆器作品

年刚被招进屯溪漆器工艺厂的时候,甘而可只是一心只想不要生太多漆疮。漆疮是由漆中成分漆酚导致的皮炎,发作时皮肤又痒又痛,是每个做漆工人心中的痛。“刚做漆前半个月没生疮,我都暗暗惊讶难道自己是天生做漆奇才。可是没过多久,漆疮就如期找上门来,尤其是夜里。肿胀、红痒、刺痛非常难受,觉都睡不好。”甘而可一边说伸出手向我们展示生漆疮的位置。

大漆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在先秦的时候就开始盛行。因为工期太长,工艺复杂,尤其是漆疮的门槛迈要是不过,就得转行。所以做的人越来越少,现在也渐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

年后甘而可的开始有意识创作漆器,他的师父俞金海去世后犀皮漆的制作手艺也濒临灭绝,甘而可决定把这门手艺做下去。《髹饰录》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其中关于犀皮漆的介绍仅有区区29字。按照《髹饰录》的记载、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的调研和解说,加上对自己收藏的犀皮漆器的研究,甘而可逐渐掌握了犀皮漆的制作技术。

现在甘而可还会在漆器里面加入金箔,让它具有金属质感,也会尝试把红珊瑚的颗粒打入漆中,这些经过创新的作品,有的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如今虽然复原了技艺,但基于复杂的工序,漆器的产量还是极低。尽管甘而可现在每天都在做漆器,但他不得不接受今年已经年过六旬的现实,体力在走下坡路。

在甘而可看来,漆器和被漆漆过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但要做好东西,就要下非常大的辛苦。他担心的不是自己找不到做好漆器的方法,而是找不到继续做好漆器的人。

如今甘而可工作室里已经有十余名漆工,其中既有亲戚,也有慕名来学艺的年轻人。他还说服硕士毕业的女儿甘菲,从北京回到徽州,也投身到漆艺里。他们每天就在工作室制作漆器,尽管产量是低的——一年大概只能出几十件作品。

匠人的担忧,是他们不确定那些玩着电脑、iPad长大的年轻人们,是否还对传统手艺感兴趣。

▌“像我这样的年轻匠人还有很多”

9年出生的陈凯凯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有一个在头顶梳发髻的有趣造型,看起来像个道士,他去年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夫一”,主营手作茶具的设计创作。在“夫一”工作室所在的受降镇,像陈凯凯这样的年轻匠人还有很多。

90后匠人,陈凯凯

受降镇在杭州西郊,很多陈凯凯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同学也选择把工作室开在这里,这些年轻匠人年龄层从70后跨度到90后,不过看起来80%是90后。从分享的照片上看,他们生活的状态更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里的隐逸之士,虽然也有经济压力,但并不像老一辈们为了讨饭吃才做上手艺。这些年轻人已经把“匠人”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状态来了可以不眠不休花上一整天做手工,也会花上一天时间聚在野外一起品茶。

从资历来说,这些年轻匠人叫“工匠”还更为合适,他们的困惑相对简单,“经常会觉得自己的设计天下无敌,但是转化率总是不理想,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

文化和生存的两立,是新匠人们的普遍困惑

这是每个刚入行的独立手艺人都会面临的问题,问题多也是一种好现象,这说明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在围绕着“匠人”进行思考。

谢华是潮州百年手拉朱泥壶“俊合号”的第五代传人,也是唯一一位非宜兴籍紫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今年52岁的他,正面临一门手艺承上启下的阶段,为了将潮州手拉壶这门并不算大众的手艺传下去,他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潮州制壶祖训。

“潮州手拉壶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人才的欠缺。一个老作坊一年能做一千个茶壶已经很辛苦了,可这样的产量无法应对世界的大市场。”谢华说。

所以谢华的手拉壶传习所是免费面向社会开设的,尽管这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在他看来发展显然比墨守成规重要。

谢华的潮州手拉泥壶

“现在匠人们的普遍困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他们想知道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能被人们现在的生活所需要;另外一个是匠人们希望作品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突破,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体系。”俞海华说。

俞海华是匠人电商app“东家”的CEO兼创始人,对于匠人的观察,他离得更近些:“第一个问题,现在这么多线上线下的平台可以通过交易拉近匠人和消费者的关系,匠人的认可度也可以在市场上得到验证。第二个问题就任重道远了,所有平台只能提供帮助,匠人本身的作品和精神能形成持续性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说匠人精神不是日本独有,那么中国的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