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古方就是扁鹊三豆饮,它所用药都是常见食材,简单便捷、疗效又好,口耳相传、百世流芳。今天一起来学习它的用法、加减方及临床案例吧!
三豆汤的加减以及临床应用三豆汤的药性《本草纲目》记载扁鹊三豆饮由绿豆、赤小豆、黑豆、甘草节组成。
治疮*初起,又治“天行痘疹,预服此饮,疏解热*,纵出亦少”。故历代医家多将此方用治痘疹、疮*之症。
根据多年实践验证,本方药性平和,味甘而淡,不伤胃气,而有清热解*,活血祛风,养肝润肺,滋燥生津诸作用。
具有滋养之功,但滋而无滞;虽清热解*,但清而不伐。
全方清中寓补,补中寓清,若能灵活加减,除疮*、痘疹之外;还可用于因风、热、燥、火等阳邪为患,导致伤津耗液之燥热等证。
更适用于脏腑功能失调如内脏津亏,或脏腑燥热伤阴之证。如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肺虚燥热、肺胃郁热、肝虚不眠等方面。
经多年广泛运用于临床,灵活加减,疗效颇佳。
基础方及加减药味1、基础方:黑豆、绿豆、赤小豆。
2、替换用药方:淡豆豉、扁豆。
3、加减法:
疏风解表,加桑叶、薄荷;清热解*,加金银花、连翘;泻火解*,加*芩、栀子、生石膏;
破滞去癖,加枳实、焦山楂;清咽利膈,加牛蒡子、桔梗;宣肺止咳,加杏仁、贝母、枳壳;
宣透痘疹,加蝉蜕、芫荽、香菌脚;祛风止痒,加僵蚕、蝉蜕、刺蒺藜;清热消肿,加玄参、夏枯草;
清心除烦,加竹茹、灯心草、栀子;养阴润燥,加麦冬、沙参、枸杞子、五味子;
养肝润燥,加乌梅、冰糖;补益脾肺,加山药、莲子、薏苡仁;补脾养阴,加太子参、乌梅、山药。
上列各组药物,视病情需要可选择一二组加入。
各豆的功能1、黑豆:性味甘、平,入肝、肾二经,功能活血、利水、祛风、解*。本品尚有润肾燥而止盗汗,补肾虚而止遗尿之功。
2、绿豆:性味甘、平、入心、胃二经,功能清热解*、消暑、利水。
《药性三字经》谓本品“通行十二经”、“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消*"。
3、赤小豆:又名赤豆、红饭豆。本品性味甘、酸、平,入心、小肠二经。功能利水除湿、止痒、和血排脓、消肿解*,古人有“久食瘦人”之说。
4、淡豆豉:由黑豆经加工发酵而成,性味辛而微苦,入肺、胃二经有解*除烦之功。
但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性味各异。用青蒿、桑叶同制者,则药性偏寒;用麻*、紫苏叶等同制者,则药性偏温。
5、扁豆:性味甘、微温,入肺、脾二经,健脾养胃、消暑除湿,补阴而不滋腻,化湿而不燥烈,为缓和滋养之品。
用于麻疹1、麻疹初期,证偏阳热者:用淡豆豉、黑豆、绿豆,加桑叶、薄荷、蝉蜕、香菌脚。
若服后疹出顺畅,发热渐退,改用赤小豆、黑豆、绿豆加乌梅、冰糖,养肝润燥生津,以资调整。
2、麻疹后期:热退、疹消,如出现视物不明,皮肤瘙痒者,若属热伤肺阴,肺阴受损,宜清肺热、补肝阴为主。
用黑豆、绿豆、扁豆、蝉蜕、关蒺藜、赤芍、枸杞子治之。
痒止后,仍用三豆加石决明、广木贼、关蒺藜、密蒙花、鸡肝,滋肝明目,以恢复视力。
3、麻疹靥后:若肝肺余热不尽,症见低热持续,微咳不止,治宜养阴润燥兼清肺经余热。
用三豆汤合二仙汤(黑豆、绿豆、赤小豆、*芩、杭白芍)治之。
如服后热退咳止,继用三豆汤加乌梅、冰糖,酸甘化阴调治为宜。
麻疹后期,变证颇多,如属有余之证,或余邪未尽,或肝肺津枯,均可采用三豆汤加减治之。
用于风热和火*1、表邪外束,肺胃部热,发热,咳嗽,头身疼痛,舌红,苔薄*或薄白少津,脉浮数,证属风热袭肺,肺气不降(如支周感染等)。
治宜疏散风热,降逆止咳,方用枳实三豆银翘散(枳实、黑豆、绿豆、淡豆豉、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桑叶、贝母、苇根)。
2、外受表邪,肺胃郁热,咽痛较剧(如急性扁桃腺炎等),用枳实三豆银翘散加桔梗、甘草。
3、大头瘟,风湿犯肺,三阳经郁热,致颜面漫肿发红,头痛寒热、脉数,舌红,治宜清热泻火,疏风解*。
用三豆汤加味(黑豆、绿豆、赤小豆、淡豆豉、生石膏、桑叶、金银花、连翘、紫草、焦山楂、僵蚕、蝉蜕、淡竹叶)。
4、痄腮一般由风温病*所致者,症见发热,一侧或两侧腮腺肿胀疼痛,拒按,舌红,脉数。治宜疏风清热。
方用三豆饮加味(黑豆、绿豆、淡豆豉、金银花、荆芥、连翘、夏枯花、僵蚕、板蓝根)。
5、风热所致其他疾患,如荨麻疹、急性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紫斑、天疱疮、漆疮、急性蜂窝织炎等,各病表现虽然不同。
但病因均多为风热、火*阳邪外侵、肺胃郁热,病位反映均在皮肤、肌肉,新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