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之甍》是日本作家井上靖,据奈良时代的著名文人淡海三船所著《唐大和上东征传》为蓝本,以小说笔法写成的一部文学作品。
通过日本留学僧戒融、荣叡等赴唐邀聘名僧鉴真赴日传教,及鉴真六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动人历史故事,艺术地再现了中日两国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成为当代日本文学名作之一。
尽管本书所写的都是佛教人物和佛教活动,其中还有梦兆、幻象等等小插画,但我们这些宗教传播故事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意义。
井上靖一生27次访问中国,著有以西域为题材的作品《楼兰》、《敦煌》和《丝绸之路诗集》等,对中国文化的感情至为深厚。
《天平之甍》真实再现了大唐的盛世豪情,中日渊源久长的珍贵友谊,以及为推动两国文化交流所付出毕生精力的那些高僧大德,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的感人过往,整本书俨然就是一副唐天宝年间与日本平成时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广阔蓝图。
井上靖的创作根源在于于文化传播,这一点与千年前的思讬作《鉴真传》,鉴真东渡传法的思想动因都是一致的,正如井上靖在随笔集中所提到的,正是由于这么多拥有不同命运的留学生、留学僧的牺牲,日本才能在天平时代将光辉灿烂的唐文化进行文化移入和吸收,这是《天平之甍》的主题,也是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
鉴真六次东渡中各种天灾、人祸横生,在花甲之年双目失明的状况下,来到一无所知的陌生国家,然而却在十余年内成为被日本人尊为“天平之甍”的一代圣僧。
最期待东渡成真的荣睿,在东渡成功前抱病而亡,最聪慧的玄朗生儿育女留在了大唐,戒融云游四方,失去踪迹,反而是开始只关心自己的普照,成了唯一一个鉴证东渡成功,陪鉴真回到日本的人,业行一辈子都在抄写经文,盼这些经文传回日本发扬佛法,但最后却他葬身海底,所抄佛经也全随他而去。
这些悲壮又令人莫名悲怆的传奇故事,足可以写成洋洋洒洒百万言的巨著了,井上靖却行文克制隐忍,全不铺展,用短短十章讲完了波澜壮阔的整个故事。
井上靖大概是想告诉读者,人生看似漫长,但放在历史时空里去看,每个人的一生都不过瞬间顷刻,但正因这些匆匆过客以一生为代价,才换来了中日文化交流,世代友好的蓝图。
日本作家井上靖先生1、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日历史交流的鼎盛时期在唐代
唐玄宗天宝年间,中央集权和律令政治比以前更加稳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同时成为亚洲的中心,唐对外采取友好交流的政策,对来中国的外国使节、留学生、僧侣均持欢迎态度,尊重优待他们风俗习惯,尤其对知识分子格外器重。
从公元—,日本派遣遣唐使长达年,从奈良时代朝平成时代过渡期间的日本,表现出强烈的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技术的愿望,当时日本多次请求大唐高僧去日本弘法,相国长屋王在赠送给佛教大德的袈裟上绣有偈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高僧鉴真深受感动,坚定了东渡的决心。
·休言淼淼沧海难度,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在6次东渡中,鉴真等人遇到许多挫折,第一次东渡前,被船家诬告与海盗勾结要攻打扬州,扬州地方官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导致这次赴日计划无疾而终。
第二次遭遇沉船和大风,东渡未果,第三、第四次因官府阻挠,未成。第五次,他们的船遭到猛烈的北风吹袭,在海上漂流十几天,吃生米、饮海水充饥,水土不服加上疾病缠身,导致花甲之年的鉴真双目彻底失明。
年,鉴真与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晁衡等人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抵达日本,受到孝谦天皇和圣武太上皇的隆重礼遇,被封为“传灯大法师”、尊称“大和尚”。
天宝十三年(),鉴真在东大寺起坛,为圣武太上皇、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谦天皇之下皇族和僧侣约人授戒,天平宝字三年(),鉴真在奈良按照唐代佛院结构兴建了唐招提寺。
鉴真东渡画像·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同时坚守自我本位的民族,而古代文化发达的中国也积极地向周边国家传播当时相对先进的文明,中日两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就有与中国不断地进行通使修好的历史,公元年,摄政圣德太子遣小野妹子第一次出使通隋。
到中国唐代,更每隔若干年就派一次规模巨大的遣唐使,其主要使命除与中国修好外,便是把中国文化学术输入日本,并派留学生和留学僧来中国学习,以从中国传入的儒家学说与佛教思想为基础,结合本国的传统,建立了自己的文化。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六个时期:
①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移民移居日本。②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来华。③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东渡日本。④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⑤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来华。⑥17-20世纪,清,中国东南沿海一代商船东渡。
·徐福东渡传农耕
《史记》有三处记载,战国时期齐国人徐福三次东渡日本,带去文字、农耕和医药技,传播中华农耕文明成果,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诞生。
近年来,在日本福冈县板付的考古遗址中,又发现了碳化米粒遗存,日本学者村新太郎盛赞中国稻米传入日本的重大意义,他说:“稻米拯救了日本列岛饥饿的人们,无论如何稻米要比其他一切都值得感谢”,稻米的传入使日本结束渔猎生活开始农耕,日本始终把徐福奉为“农神”和“医神”当在情理之中。
徐福东渡图·晁衡西来仕奉唐帝
晁衡即阿倍仲麻吕,是日本遣唐留学生,以非凡学识和高尚品德赢得了大唐朝野上下的器重和信任,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功勋,王维在《送秘书晁监还日该国序》中说:“海东日该国为大,服圣人之训,有君子之风。”
晁衡在唐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职,年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日本访华使乘船回国,在琉球附近遭风暴,遇海盗,同船一百七十余人全部遇难,唯独晁衡幸免,辗转回到长安,当时误传晁衡溺死,他的好友李白遂写下这首《哭晁卿衡》悼念。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阿倍仲麻吕)画像·鉴真东渡受戒天皇
虽然鉴真仅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但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大唐东部受戒大师,为日本天皇和皇族受戒,带去的刺绣、书法、玉器、铜镜、绘画等艺术珍品传入日本民间,对当时的天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沙门空海大唐取经
空海,俗名左伯真鱼,出身名门却放弃仕途,为寻找真正的佛法而潜心修行,有一天他认识了遣唐大使之女喜娘及其侍女娜,因而了解到大唐文化的魅力。
于公元年来到长安学习密教,年回国创立了佛教真言宗,由他编纂的《篆隶万像名义》,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对唐朝文化在日本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还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在唐代以前,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日本人最先见到的文字就是我国汉字,受这些汉字的影响,他们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楷体——片假名,空海来唐模仿了我国唐代汉字草体,又创造了日本草体~平假名,至此,日本才有了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统,所以日本的文学作品出现的比较晚。
此外,还有将佛家天台宗传入日本的道睿和尚,被日本天皇第一次以谥号形式追赠为传教大师的“最澄”等,中日友好邦交的几千年历史,就是由这些有名或无名的民间人士们奔走达成,这种友好睦邻的珍贵情谊,到今天依旧在延续中。
真言宗祖师空海塑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率先在国内发难,在各地封城,医药物资奇缺的困境中,日本民间友人纷纷给我们送来口罩等医用物资,总计达人民币3千万元,捐赠物资上面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感人诗句,温暖了十亿中国人。
中国一直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民族,在随后日本被新冠肆虐,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也迅速开始回赠物资,其中著名企业家马云,在回赠日本万口罩的包装箱上回诗勉励日本友人:“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不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是“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同我们常说的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没有两样,都显示了博大的情怀和境界,纵观中日三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反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互存,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的现象,中日友好符合大势所趋,对亚洲和平,乃至世界和平都会起的积极的作用。
2、鉴真东渡:在中日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
鉴真入寂后,弟子们为他制作了干漆夹造的坐像,这坐像高2尺7寸,面向西方故国,双手拱合,结跏跌坐,团目含笑,两唇紧敛,表现了鉴真圆寂时的姿态,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唐招提寺的御影堂中,被定为日本“国宝”,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最高峰。
·鉴真东渡给日本各行业带来的改变
政治:日本效仿唐朝进行政治改革,即大化改新,废除奴隶制,设三省六部制,现在日本的中央部级还称作省。
经济:唐代时,两国经济交往频繁,唐的瓷器、茶、丝绸等大量运入日本。
文化:日本参照中国文字创立了日本文字,今天日文里都还有中国字的影子。
社会生活:日本的和服、茶道、榻榻米等都包含有大唐遗风。
建筑风格:东京都采用了洛阳宫殿风格,西京都采用了长安风格,由鉴真设计监造的唐招提寺具有盛唐风格,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被确定为日本国宝。
宗教:鉴真为圣武、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谦之下皇族和僧侣约人授戒,被天皇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帮助日本确立了僧侣制度。
医药学:他本身医学造诣深厚,在日本光明皇太后病危之时,唯有鉴真所进的药方有效验,据日本《本草医谈》记载,鉴真只需用鼻子闻,就可以辨别药草种类和真假,他大力传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知识,留有《鉴上人秘方》一卷,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
鉴真法师的干漆夹造坐像在日本,儒家经典传入之前,并不存在上述意义上的孝的道德观念,日本统治者倡导孝道,主要是在进入奈良时代之后。中央和地方统治者通过制定法令和采取行政措施对孝道予以宣扬,使其逐渐渗透于统治阶级与民众之间,孝道成为公认的道德规范。
·鉴真东渡对大唐的意义
鉴真东渡最大的意义,就是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文化,促进了东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加促进了唐朝对外交流的开放,兼收并蓄,弘扬中国文化,同时又有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
唐代先进经济文化的外传,对朝鲜、日本等亚洲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唐也在积极吸收亚洲各国先进的经济文化,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互动,是对双方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3、井上靖以小说手法,真实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艰难,文化大使们的献身精神
这部小说在井上靖的文学发展道路上,是巨大转折的里程碑,作者一扫前期虚无主义倾向的局限,用典型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并颂扬了鉴真和尚在两国交流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及其伟大、高尚的献身精神。
·天平文化背景
《天平之甍》一书的背景,是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年间,也就是相当于我们唐玄宗开元天宝时,“天平”是圣武天皇在位时的年号,意为天下太平。
从奈良时代到天平时代,经过大化革新,国家体制得到巩固,彼时日本虽然佛法兴隆,但佛界尚无一位具备三师七证可以授戒的高僧,且又有大批的流民为逃兵役、赋税而混进佛界,使得佛俗混乱,纲纪大坠。
鉴真的到来,为澄清日本佛界和社会政治上的安定做出极大贡献,但在奈良待戒坛院落成,准备进行授戒时,一干以贤璟为首的日本布衣高行之僧,突又反对以鉴真的授戒作为佛道入门的正仪,而主张自誓授戒。
争执不下的双方约在兴福寺维摩堂讨论,哪方辩赢便依哪方。
贤璟一方都是日本铮铮有名的学者,有很强的意志力,再加上鉴真等人对日语陌生,想辩倒他们几乎是不可能,然而鉴真大师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不仅受戒仪式顺利进行,其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也成为日本奈良时代建筑的第一遗构,其柱上的组织——MITESAKI所完成的形式,也成为后世日本建筑主流之所谓“和样”的基点。
鉴真东渡图·小说手法:平静含蓄里蕴藏惊涛骇浪
鉴真东渡的故事,在诸多史书中皆有记载。但井上靖却用现代小说的方式讲述了鉴真东渡的壮举,将史料与小说融在了一起,用平铺直叙的语调,说明文一般淡淡写来,将文本的戏剧性,所有惊涛骇浪,坎坷曲折都降到了最低。
很多作家在意创造“个性鲜明”的形象,比如情深义重的舞女、俏皮的少女等,却只有一个壳子,里子是空的。井上靖很少心理描写,寥寥几语就会让人感受到,故事中人潜在语言背后的精神世界。
凝练精致的人物
通过人物形象近乎白描的刻划,和古代两国政治、社会、文化、生活风貌的如实描绘,几次波涛险恶的航海经历,很好的突出了古文化使者鉴真,那种为完成使命百折不回的顽强精神。
比如,在扬州大明寺接见日本僧人,发愿东渡的场面,庄严肃穆,令人起敬,在第二次航海,随风翻流过海南岛回扬州途中,面对荣睿遗体谈话的激动人心场面,都是以最精炼的笔墨,写出了这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借喻与寓意
唐招提寺主要建筑物大体落成,是在天平宝字三年的八月,普照每次到招提寺,总是抬头望着金堂的屋顶,在这屋脊的两端,就安放着他送去的那唐式的鸱尾。
“鸱”在古代指“鹞鹰”,一种凶猛的大鸟,传说鸱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为其中之一,鸱尾是中国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构件,确切地来说它位于建筑屋脊的正脊两端,其寓意在佛家为护法,有驱凶辟邪的作用,守护家宅的平安所需要,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从这漂洋过海而来,装饰在奈良唐招提寺大殿甍上的一对鸱尾,到带有明显唐土文化的唐招提寺,继而到历尽千辛渡海而来,在日本设坛授戒、讲经传道、修建佛寺等十多年的鉴真,无一不象征了当时日本文化和唐代文化的血肉因缘。
“天平之甍”是井上靖对中日历史渊源悠久的献礼,“天平之甍”是日本人民对鉴真的赞誉,“天平之甍”也是中日文化源远流长,水乳交融的历史见证,势必也会成为未来中日友谊长存的永恒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