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中国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与扬州双博馆,都有非遗展览。先不说中国的非遗有哪些有多少了,单单一个扬州,非遗都需要好好数一阵才能数得清楚。
扬州的非遗,真的不少。随便到哪一个景点,大大小小的玉器,但凡有雕刻过的,便是非遗留存的技艺。玉雕,扬州非遗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和田玉,扬州工”,说的就是扬州的玉雕工艺。
漆器,扬州玉器的姐妹工艺。从战国就开始的扬州漆器髹漆工艺,由脱胎干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工艺技法组成。其繁杂的程序,一般人难以掌握。至于“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木偶戏等,也属于专业技艺,通常欣赏可以,学会可以,精通很难。
要说,扬州人最喜闻乐见的非遗,个人认为首选剪纸。一把剪刀一叠纸,不需要多大的空间,零碎的时间也行。我有一位同事,六十年代哈军工无线电专业毕业。七十年代初期跟着单位一起搬到扬州。不知通过什么途径知道了扬州的剪纸艺术。那时候想学这些还挺不容易。他通过七绕八拐的关系,找到一位会剪纸的朋友,利用工作之余跟着学习学会了剪纸。
同事用工科男的缜密思维和认真,一剪刀一剪刀地扣。不几年,他的剪纸水平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同事们都知道他会剪纸,剪得非常漂亮。有喜事会找他讨要剪纸增加氛围。
三十几年前我结婚的大红双喜,便是他用心赠与的艺术品。那是一幅凤穿牡丹图案。三十年后,我女儿的婚床上,放上了他特意送来的更美的一张大红双喜。上面有牡丹、柿子、红枣、花生等等吉祥物品组合的大双喜,热闹丰富。比起我当年结婚的那张,繁杂多了。
如今八十多岁的他,还在剪。眼睛不行了,一天只能干一小会儿。或许,非遗的传承,并不需要搞什么隆重的仪式,也不需要轰轰烈烈地造势。让人喜欢并爱上,在民间老百姓中间有众多爱好者愿意去学习交流,才是生命力的象征。
据了解,我的朋友中,至少有三四个人退休后通过老年大学,学会了剪纸。牛年的牛气冲天,兔年的玉兔捣药,龙年的龙腾虎跃,吉祥如意的百福百寿等,信手拈来的题材,民间传统的表达,在一张张薄薄的纸,一把把锋利的剪刀下,栩栩如生。
记得有一次博友聚会,一位老大姐带了厚厚几十张剪纸过来,送给参与聚会的人每人一张。这一张张带了祝福与美好的剪纸,充分演绎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含义。
想不起看过一档什么节目了,其口号是“让非遗活下去”。扬州前后两批,共有几十个非遗项目。能被大家喜闻乐见并付诸行动的项目,少之又少。扬州“三把刀”闻名全国。“顶上功夫”的精致,一把厨刀的精雕细刻以及修脚刀手到病除的巧妙,如今被传承下来的还有多少?
扬州理发,如今大街小巷是美发厅,做出焗油、染发、烫头种种,甚至用各种模具,修饰出平头短发。男人的发型、孩子的发型会因为模具,剪出花样。可是过去老师傅剪完发后,不会有一根长短不一的规范,却是再也没有了。
菜上雕花,蔬菜荤做,曾经是扬州菜最大的特色。当今天走进饭馆吃着一样味道的宫保鸡丁,一样味道的酸菜鱼预制菜以及机器切出来的干丝时,这把刀在老百姓家,基本很少斩肉。卖肉的地方有加工,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细切粗斩,忙忙在下班或休息天,做一锅吃几天,够好的了。
有一种不会枯、不会谢、不需要浇水却始终美丽的花儿,非常喜欢。那便是扬州的通草花,是又一种美丽的非遗。相比剪纸的简单易学,身边学习通草花的朋友并不多。我在公园里见过,在博物馆见过,在生活中没有见过。
“让非遗活下来”。再多的宣传,比不上老百姓的喜闻乐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剪纸的鲜活,或许能给出一点点启示。而有些注定要式微,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