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静象菩提行洛阳白马寺历经风雨近两千载
TUhjnbcbe - 2023/8/2 20:19:00
白癜风好医生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究竟是什么样子?

彼时听闻“白马寺”三个字,总觉得这是个很特别的、充满故事的名字。说起白马,第一反应就会想到看过千百遍的西游记里,那匹去时驮行李、返时捧真经的白龙马。莫非白马驮经的隐喻,就是来源于此?

而今,终于得到机缘,来到十三朝古都洛阳,一探这座为中国佛教天辟地的“释源祖庭”。

白马寺名,由何而来?

相传东汉永乐七年,也就是年前,当时的皇帝汉明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位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心中顿时大奇。次日他便问大臣,博士傅毅起奏报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如同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闻之大喜,遂派使臣去西方求取佛法。

两年后,几匹高大的白马驮着经书、佛像自西方而来,穿过大漠戈壁,翻越千山万重,将佛教的第一颗种子,播撒在东汉皇都洛阳城。正是这一次西行取经,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带来了灿烂光辉的佛教文明!

随之,中国第一座官办佛寺也随之诞生了——其以“白马”为名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建设安顿来汉传法的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并用做供奉佛像、翻译经文的道场。而“寺”字取义于当时接待外宾的场所“鸿胪寺”,沿用到后来,便逐渐成为佛教道场的统称。

如今,在白马寺的山门前,我们见到了寺院常见摆放有大象或石狮子的位置,摆放了一对青石雕刻的马儿镇守,它们正是驮经行走的姿态。

马寺钟声,洛阳奇景

我们来到洛阳的时候,正是牡丹繁盛之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整个洛阳古城人头攒动,与花海相仿的,是人海。白马寺门前当然也是热闹非凡,除了日常祭拜的香客们,还有一车一车的游客。

然而当踏入山门后,人虽多,却并未感觉太过喧闹。或许是因为大家进入到这里,都自然而然地怀有一份敬意;又或许是这座历经沧海的古刹,足以以它的厚重和包容,承载住这一颗颗躁动的凡心。

放眼望去,古建、古树、古碑、古塔……一个个朝代更迭变换,在这里浓缩交错,形成一个悠远而浩大的空间。

山门之内,是钟鼓楼。

白马寺的钟楼比较特殊,是允许大家上楼敲钟的。楼分两层,一层供佛,二层放钟。通往二楼的木梯非常狭窄,几乎要磕着膝盖往上走。

经过短暂的黑暗爬升,眼前豁然一亮——二楼四面为空,中间悬着一口巨大的佛钟,几乎将二楼的整个空间占满。钟亭一角坐着一位老师父,和善地看着人来人往,教与大家:一人只能撞钟一次,不用花钱。

当时我身边的一位大叔询问是否可以帮没有上来的朋友撞钟,师父却摆摆手拒绝了,温和而坚定地同他讲:一人一次,不可替代。空间狭小,顶多能站下三人,亦不可久留。

于是,人们分外珍惜这次机会,无不拼尽全力去撞钟——浑厚地钟声就这样一声接一声地连绵起来,穿透性极强,竟隐有滚滚雷鸣之势。

相传,这口大钟与洛阳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频率一致,可以共鸣——“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的同时,洛阳城楼上的钟便也响了。百里遥隔,相和而鸣,悠扬深远,荡涤一切。这是洛阳古城的福钟,由此便也成就了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马寺钟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译经道场:清凉台

走过了钟鼓楼,便是白马寺的中轴线了:由天王殿进入,依次为: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

白马寺始于汉,盛于唐,凡两千岁月,它历经了数次战火损毁和重修,从建筑外部到内在,都充满了历朝历代的痕迹,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洛阳历史的一个缩影。

在寺中,每一座建筑前都有详细的介绍,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建筑特色与建造的年份,大都以元明清为主。

而各个殿堂里,更是供奉有国宝级佛像——元代夹纻干漆佛像二十余件。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王殿的弥勒佛。这尊佛像十分古朴,佛面圆满欢喜,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不知笑迎了多少来寺朝拜之人;而盛放佛像的木质大雕佛龛更是令人震撼,其雕工极尽精致,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让人一见便能感受到这座寺院的非凡气场。

白马寺中轴建筑布局上比较特殊的,是在天王殿和大雄殿之间,还设有一座“大佛殿”,这是在其他寺院中极少见到的。“一点尘心咫尺灵山临法境,三千世界去来劫海认莲台”,这里的厅堂开阔庄严,是专供寺院僧人们念经修法、做佛事之地。

行至中轴线的最后端,便是期待已久、大名鼎鼎的最早“译经道场”——“清凉台”了。这里自成一方高台院落,青灰色的砖石砌成围墙,隔开整座寺院中的一个独立空间。一道拱门之上隶书石刻有质朴遒劲的“清凉台”三字。

走上石阶,穿过拱门,仿佛来到了另一方洞天,耳目之间,忽而清净起来。

院内草木苍古,两棵柏树分列两旁,已有几百年的树龄,遒劲枝干生的不算茂密,却很是挺拔高峭。院落正中是白马寺的毗卢阁,其门上对联恰如其分地描绘出整个清凉台的氛围:

台洒法雨柏翻风括有清凉气氛

阁衔三光池吞月混是毗卢法身

当时我们在院中静静地站了会儿,有微风拂过古柏上缠绕的藤蔓枝叶,合围院墙通达的亘古蓝天之下,香火烟雾弥漫,将人来人往的喧嚣包裹、湮没、送远。恍惚间,仿佛见着千百年前的东汉,自一批批、一位位来自西方的僧人,与中国的翻译官员一起,就在这座清凉台上,成群伏案,蹙眉斟酌,奋笔疾书。

一盏盏青灯燃了又熄、熄了又燃,夜以继日的百年光影,从中国第一部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开始,译出了三百九十余卷经文,将佛法播撒向汉代中国的广袤大地,在各处生根发芽。

上化帝王,下洽黎庶,甘露普被,法源长流,并与中华文化,相容共进。

这里,是中国佛教真正的“起点”。

有趣的是,在清凉台下来后,本院的西北角,还有一间特殊的茶社,名为“止语。”这间茶社装潢优雅清丽,喝的是大碗茶,却全都免费,而规矩只有一个,那就是“止语”。

于是踏入木栅小门,耳中鼎沸的人声忽而就不见了——甚至连把这里当做景点观赏、披着彩色丝叫嚷拍照的阿姨们,也不由自主地禁了声。大家自觉排成队,用粗陶的水碗盛了茶,在宽阔明亮的玻璃房找一条木凳坐下,与陌生人肩并肩地,喝茶消暑。

茶社设计得通透,有过堂风轻拂,桌上摆着书本,或小小一只瓷瓶,斜插一枝牡丹花。

这时候,一路上心情再浮躁的人也会安静下来,在这样一个“强行止语”的环境里心平气和的安坐——多么巧妙的设置呀!

心不静?来这里,喝口茶,我帮你。

因而从这里出来的每个人,都一扫疲惫,带着平和的微笑,烦乱仿佛被荡涤清扫,清清澈澈地回到寺院,继续行走,心境却已不同了。

胸怀天下,盛世牡丹

白马寺是一座布局极其特殊的寺院,因为除了本院主体的建筑外,还有西面的世界佛教建筑群,建设有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从纯中式的古建中走出来,眼前豁然是极具东南亚佛教建筑风格的金碧辉煌、直指苍穹的重重尖顶,不得不说是一种奇妙而震撼的视觉体验。

实际上,白马寺并不仅仅是中国尊奉的“释源”、“祖庭”,也是世界佛教界共推的“宗派之首”——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自二世纪始,先入越南、朝鲜、日本,至十九世纪传入欧美,彻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在寺中清凉台东侧有一座“释源美术馆”,馆内详尽介绍了白马寺的历史古今与非凡的影响力,很值得细细观瞻。

静象在菩提行路上,曾去到过清迈探寻南传佛寺,此番在白马寺中,我们便先行来到白马寺中的泰国佛殿苑。这里由泰国出资建设,浓缩了以曼谷大皇宫、金山寺为代表的泰式建筑精华,三重金檐恢宏壮观。年,这里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及恭迎佛舍利法会,将泰国“镇国之宝”——曼谷金山寺供奉一百多年的释迦牟尼佛舍利转移到了白马寺舍利塔上。

“为什么这些国家都在这里修建寺院?”我们曾询问过参加那次盛大法会的一位师父。师父说,是弘传佛法,更是一种国与国之间良好友谊、外国佛教与中国佛教友好交流的见证。而各国因何选在白马寺建造,那便不言而喻了——这里毕竟是中国第一座寺院,具有其他地方都无可比拟的意义呀!

走过世界佛教建筑群,再回看白马寺,就更能够体会到它不仅有为天下先的非凡历史地位,更有包容天下的气度与胸怀。正如那满城盛放、亦在白马寺满园盛开的国花牡丹一般,自信大气,受万方来朝,利万生圆融。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伊始,是中国第一座寺院,亦是中国第一部经书的翻译之地、第一部戒律诞生之地、第一位僧人出家之处……两千春秋,桑田沧海,建了毁、毁了建,历史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如今已不可全见,唯有佛法精神经久不衰、传续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风俗文学等等,让佛教文化成为华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若要探访白马寺,来前一定要做功课,要读历史。因为这里有着太多故事值得探寻、太多地方值得观瞻礼敬,言语不能将其穷尽,更多感触与震撼,唯有亲身来此,才能深刻体会了。

撰文

飞袖

摄影

okika飞袖felicity

静象出品

1
查看完整版本: 静象菩提行洛阳白马寺历经风雨近两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