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院里一尊佛像可以多重?五十斤?一百斤?或者佛法无量一切虚空无有重量?在中国洛阳的寺院里,有一套元代保留下来的空心佛像,仅有8—10斤重。这么轻的佛像,究竟是什么材质的?最终又为何手艺失传了?且看细细道来。在唐代开始流行,清代逐渐失传。夹纻漆器是传统漆工艺中内胎骨架构成方式之一,最晚在公元四世纪时其制作技术就已经成熟。这种工艺的兴起与六朝以来佛教造像有着极密切关系。
相传印度有所谓“行像”传统,就是于宗教庆典时迎请佛像到寺院外。由于夹纻质轻,利于携运,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行像的传统流行于中国,夹纻之法随被广泛应用。至唐时兴盛,明代以后逐渐失传。
夹纻,“纻”在《说文解字》中说:“属,细者为絟,布白而细曰纻。”简单来说就是丝绸苎麻缠裹的佛像。先用泥塑一个泥胎,用丝绸麻布缠裹裹大漆、阴干,反复多次多层缠裹丝绸麻布,完全阴干后形成坚固形象,用特别工具将内胎敲碎取出留下丝绸制作的中空佛像。可以说,“夹纻干漆”造像法是最早的翻模技术。
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所耗材料昂贵且成功率低,所以历史上没有大型的夹纻干漆造像,大多夹纻佛像都流往国外,而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西雅图博物馆都藏有唐代夹纻干漆佛像。在中国,最完整的一套元代三世佛二弟子十八罗汉及弥勒佛夹纻干漆造像在洛阳白马寺,为不出国外展的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