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漆rdquo以载道,匠 [复制链接]

1#

人生不过百年,匠艺却穿越千年,它跨越时间的维度,与千年前的先人对话。一把刻刀,一片麻布,几点生漆绘就出传承年的生漆夹纻造像。源自池州青阳的生漆夹纻造像以它最中国的符号,在当下进行着新的表达。

在池州青阳有一位坚持了30余年生漆夹纻的传承人徐建武,在他这30余年里最感激的就是老师陈鹤亭先生。“老师退休后已经多年不带徒弟了,因为是亲戚关系,又见我在美术和书法上有一定的天赋和对工艺美术的痴迷与向往,便留我在他身边学习雕塑。”回忆起来,徐建武对老师当年的知遇之恩充满感激。

徐建武一边雕刻一边说:“我刚拜师那会学的是雕塑,学了整整5年,老师见我好学,进步又快,便将家族祖传的生漆夹纻造像这项传统技艺传授给我。这五年里,我不仅学到了制作的技术手法,也学到了很多老师做人的道理。”

生漆夹纻造像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传,在池州青阳发扬起来,历史的长河里凝念着古人智慧和千百年的文化。“在漆艺中,它的制作工艺是难度最高的。主要原料是天然生漆、天然纻布及瓦灰。先用泥塑成胎,再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漆干后,反复涂多次,最后经打磨等几十道工序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徐建武解释道。

“年老师去世之后,我成立了自己的雕塑工作室,自学壁画、肖像素描。每年的清明节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会赶回老家,去给老师扫墓,献上一束鲜花,静静地在老师墓前坐一会。”徐建武说,“这样让我还可以感觉到老师。”

“生漆夹纻造像以前大都用来造佛像,但从我继承这项技艺以来,一直想用生漆夹纻造万物之像。现在也算慢慢实现了。”徐建武拿起手边的漆器解释,“当年一起学习的师兄弟们就剩下我还在这一行了。老师生前一直说,坚持只是漫长征途的第一步,现在总算理解了。”

“工作室里有好几个学生跟我学习生漆夹纻这项技艺,他们中有几个学生在大学里学习过系统的雕塑,陶瓷知识,再来我这里学习生漆夹纻造像就很容易上手。”徐建武每天会抽出固定时间教导学生们,“作为一个手艺人,老师的教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愿意琢磨。”徐建武说道。

徐建武的儿子继承了他对于生漆夹纻造像的热爱,不过他更注重文化创意,运用生漆夹纻的技艺去制作更受大众欢迎的文创产品就是他的想法。

“我觉得儿子这个想法很好,现在大家对于非遗文化和文创产品越来越热衷,作为传统非遗寻求改变和突破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制作上花点小心思,你看,这个包大人的帽子就可以拿下来放在手里。”徐建武解释道。

“古人很有智慧,生漆、纻布、瓦灰结合起来就可以做成千姿百态的工艺品。”工作桌上散落着各种型号的刻刀、泥胎、颜料。匠人精神,永远都是以器物的方式传承。

“每次有订单,他就只管做,他根本不管商品的价格,经常半年的工期延长到一年,还总觉得有地方不满意。”徐建武的夫人微笑着抱怨。

匠艺在时间的打磨里愈发精致。“之前有中央美院的教授来我这里请教生漆夹纻造像,他说,他之前送去国外展览的玻璃艺术品美是美,但总觉得没有承载我们的中国文化,找到生漆夹纻造像真是太好了。教授的话我一直记到现在,觉得坚持生漆夹纻造像多了一份责任。”

19年夏天工作室和国家艺术基金会开展合作,义务教导高校师生们学习生漆夹纻造像,40天的交流合作,让更多从事雕刻造像的同行们了解到生漆夹纻造像的珍贵。也让这份技艺得到了更多的传承。

“开办研学,与高校交流合作,教导学生就是不想生漆夹纻造像慢慢消失,我这一生只专注了一件事,我觉得很幸福。”徐建武说道。

徐建武说:“我在夹纻造像的过程中,等着漆一层层干,一层层变化,最后的漆器往往与原先设想不同,但时常让我感到惊喜。对于生漆夹纻造像有限的认知,让我拥有了对生命无限的惊喜。”器以载道,“漆”以载道,匠心也是一种道。

来源

凤凰网安徽图片

邓燕铭要不再看看往期回顾

县文旅局开展春节前夕文化市场大检查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

这届朱备年货节超有料!

在青阳,年味是什么?青山之阳?九华原乡旅游季启动仪式暨第四届陵阳锅子百家宴即将重磅来袭!《关于敦促涉黑涉恶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通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