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部编语文八上第19课苏州园林课时 [复制链接]

1#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严谨,风格朴实,语言精练,他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代表作有《倪焕之》《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后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三、理解词义

1.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2.败笔: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文中指影响苏州园林作为一幅完美图画的设计。

3.胸中有丘壑:设计者和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4.嶙峋:枯瘦的样子。

5.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6.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7.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8.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9.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10.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11.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概括苏州园林的地位、价值以及总特点。

第二部分(③-⑨):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

第三部分(⑩):写苏州园林还有不少其他特点。

五、问题归纳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句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

不能,“据说”表明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只是作者听说而已,并不确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如何理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

“艺术”高于“技术”,是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且无法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成果实效性强,一般可复制。这里对“假山的堆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句中的“大多”一词有何作用?

“大多”起限制作用,表明苏州园林中的池沼绝大部分引用的是活水,而并非是全部,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作用呢?

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作用在于: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意境,使游览者好似置身在“画图中”,间接说明“如在画图中”。

5.作者是如何举例说明苏州园林也讲究细小角落的图画美的?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6.作者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四法。《苏州园林》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如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如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这“四个讲究”是从大处着眼的,然后说角落、门窗、色彩是从细节说明的。因此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

六、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富有艺术性的说明文。文章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

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1.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2.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3.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

4.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5.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6.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

7.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从七个方面紧扣“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

二、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从文体特点来看,说明文的作者总是希望读者直接、准确地了解自己所写的内容。因此说明文常在文章的显要处“设路标”“给提示”,帮助读者更快更方便地理解文章。

三、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参考答案: 

(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图案画的图案是指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还是对称的;而美术画是不像图案画那么单调的,无规律可言的。

(3)“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同步练习

0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xiè(榭)
  池沼(zhǎo)
  丘hè(壑)

嶙xún(峋)斟zhuó(酌)镂(lòu)空

jiàn(鉴)赏qiáng(蔷)薇模样(mú)

重峦叠zhàng(嶂)
  别具jiàng(匠)心

2.选词填空。

(1)谁如果要鉴赏(欣赏 鉴赏 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完整 完好 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图画 图案图形)美。

(4)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依靠 依傍 依赖)的。

(5)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赞扬 赞颂 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3.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样本,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价值。

(2)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3)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拍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考虑事情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4)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5)设计师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做某件事情或处理一些事。

(6)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4.下面语段中画线句都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①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清代,兴旺于明代。②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近一百七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年,③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榜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第①句语序不当,应调整为: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2)第②句语义矛盾,应删去“近”或“多”。

(3)第③句中用词不当,应把“榜样”改为“标本”。

5.你们班想开展一次调查苏州园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你是本次调查活动的负责人,请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精彩苏州古建筑,美丽园林扬四方。

(2)你在查阅“苏州园林”相关资料时发现,园林中很多庭院推门进去首先会看到一个屏风或屏障(如下图),有的是一堆石头或假山,有的是一堵墙,有的高有的矮,大小姿态不一。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庭院中设置屏障有什么作用。

屏障把空间进行分隔,让庭院更加精致,带着娇羞与神秘感,制造错落层次,欲扬先抑,体现苏州园林的含蓄婉约特点;符合古人的风水观念,设置屏障能够起到一个保护作用,让邪气不能长驱直入。

02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一至第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6.阅读第二段,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7.第四段中“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艺术”与“技术”能不能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艺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法,“技术”泛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艺术”包括“技术”且高于“技术”,本句这样写是为了强调苏州园林中假山的艺术美。

8.第四段中“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起限定作用。这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9.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作比较。通过从古到今其他中国建筑与苏州园林的比较,突出“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2)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都在体现“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特点。

03拓展阅读

(原创)

北京的园林

①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②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高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绚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③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游廊,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大多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空间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④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对烘托气氛无不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梁上都有油漆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①”的味道,耐人玩味。

⑤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那大红色的柱梁,十分庄重。当然,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灰暗,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________________”,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⑥北京周围的山水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秀丽,这正是建造园林的好地方。在依山傍水之处,建一座庙宇,半山腰修一座亭子,湖中建一座水榭。这时,可极少讲究对称,但考虑色彩对比却十分周到,山上的亭子要用金*和大红的彩绘,水榭要灰暗些,庙宇要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

⑦这只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吧。

 ①吴带当风:是宋代郭若虚评价唐代吴道子所画佛像的话,意思是吴道子画的佛像衣带圆转,迎风飘举。

10.选文主要介绍了北京园林的哪些特点?

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绚丽。

11.第③段中加点的“如此”具体指什么?

指布局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

12.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的特点。

13.“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或大红,色彩明丽”一句中的“大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大多”表范围,起限定作用。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了北京园林的色彩都是金*或大红,与实际不符。“大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4.下面两句古诗文,哪一句更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说明理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更适合,因为色彩淡雅,又生机勃勃,更加符合前文所写“潭柘寺”古朴的特点。

04写作创新

15.本文语言生动准确,除了表现在词语运用上,还表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请你品鉴下面的片段,也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介绍某种事物几个方面的特点。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片段中的四个“讲究”构成了排比句,突出了布局的特色,也加强了语势。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要由至少三个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在一起构成。

公园里的树真多啊,有四季常绿的松树,有器宇轩昂的银杏树,有高大挺拔的槐树,有婀娜多姿的柳树。公园里的树真奇啊,有的像一把伞,有的像神气的士兵,有的像顶天立地的巨人。

05学法点津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常见的一种说明方法。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能把事物和事理说得清楚明白,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文中这句话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从这句话反过来可以知道北京的园林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与北京的园林的对比,突出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且用漆颜色不刺眼的特点。由此可以得知北京的园林多使用彩绘,用漆颜色也鲜艳刺眼。

这句话把……和……进行对比,有力地突出……的特点(或表面意思),写出……(本段中心句或本文主题),使文章生动易懂,有说服力。

特别声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