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有些人发热之后就肾虚了 [复制链接]

1#

导读:今天学习热病治疗理论——胃与肾的关系及其临床诊治运用。

文章推荐星级:

医生医学生:★★★★★

中医爱好者:★★★★★

非医伙伴们:★☆☆☆☆(专业知识,欢迎挑战)

在热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中,胃与肾关系甚为密切,并反映了热病病变程度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在治疗方面,也往往相互照应。

胃与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邪热亢盛于胃而耗伤胃阴及进而消灼肾阴。

01发展过程

每当肺卫邪气不除,多传入阳明胃经,致胃的纳谷生津功能失调,加上邪热易伤阴津,致使胃阴受伤亏耗。

此阶段病证多表现为高热、烦渴、汗大出、脉洪大、舌质红等阳明无形热盛的特征,病情多属正气尚强,邪气亢盛的实证阶段,此时少阴肾阴多未累及,故治疗主以清泄阳明胃经之热,常用辛寒清气的白虎汤治之。

白虎汤清热作用较强,但其滋养胃阴之力则嫌薄弱,在胃阴明显受伤时,常加沙参、石斛、玉竹、花粉之类,既能滋养胃阴,又可增强清热药物的作用,疗效往往较单纯的白虎汤为佳。

邪热在阳明久羁,胃阴损伤明显,而邪热已消退,可用如沙参麦门冬汤、益胃汤之属,以滋养胃阴为主;如邪热未净,又当配合清解余热之品。

邪热在阳明胃经耗伤胃阴,属于气分阶段,如邪热深入营血,损伤营阴血液,阴津耗伤更为显著,若进一步发展,“穷必及肾”,每可消灼真阴,出现肾阴亏虚之候。

此时多见有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质光亮无苔,甚或干枯而萎,脉细而数等症,施治之法,重在填补肾阴,方如加减复脉汤等。

由上可见,在热病病变中,邪热多先侵入中焦阳明胃,耗伤胃阴,病情进一步发展,病入下焦,消灼肾阴,病情是从轻至重的发展过程。

在临床上,邪热伤胃阴和耗肾阴的病变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可见到邪热耗伤胃阴的同时,肾阴已累及,当然病已深入下焦伤耗肾阴时,胃阴耗伤也会同时存在,只是两者病变轻重的侧重面不同。

在治疗上应根据胃阴伤与肾阴伤的轻重程度,施以滋养胃阴为主或填补肾阴为重。

02如何诊断

在诊断上,可从舌质变化上判别胃阴伤或肾阴伤。

一般地说,在胃,舌质多红或绛,质体未见枯萎;病已发展至肾阴耗伤,其舌质多呈紫暗,枯萎而干。

如叶天士所说:“舌绛而光亮,胃阴亡也……绛而不鲜,干枯而萎者,肾阴涸也”。

另外,在验齿方面,同样有胃肾病理上浅深轻重之分。

如叶氏说:“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此很有诊断价值。

如牙齿光燥如石而有光泽者,属于胃热盛,只需清胃热,牙齿即可转润;若是牙齿色如枯骨,而无光泽者,属肾液枯涸,病情深重,多为难治。

再如,在病深热甚动血时,齿龈上常见有结瓣。

阳热盛而渗血者,其色必紫,紫如干漆样;肾阴虚而虚火内炎,渗出之血,其血必*,*如酱瓣样。

此中亦有虚实可辨,治法各异。如是因阳热盛而动血结瓣者,宜清泄胃热为主;因于阴虚内热而动血结瓣者,则当以填补肾阴为主要方法。

齿缝流血之症,亦有属胃属肾之分。

如齿缝流血,血色鲜红而量较多,齿龈肿痛,是为胃火冲激,病多属胃热实证;若齿缝流血,其血涓涓渗出而量少,齿龈无肿痛,患者面部呈晦滞色,多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其病属虚。

其属胃热实证者,治以清法或泻法为主兼以养阴;肾阴虚者,宜用咸寒滋补肾阴法。

03先安未受邪之地

还需指出,热邪传阳明胃,可以在经,也可在腑。在经为无形热炽,可以由胃及肾;在腑者为有形热结,也可由胃及肾。

有的医家认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胃则不复它传。然证之临床实际,并非如此。

若是热结阳明,已成腑实证者,如不及时通下,往往由胃及肾,耗伤肾阴。

如吴鞠通所说:“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又说:“阳明大实不通,有消亡肾液之虞”。此即所谓“土燥水干”之证。

阳明腑实,肾阴又亏,其表现除腑实见症外,还有咽干口燥唇裂,舌红而干甚,或神倦欲眠等;

当此之际,虽可用承气之类急泻存阴,以救少阴之消,然肾阴亏虚已极,若单凭攻下,已不足以救少阴之液,必须攻下与滋阴复合使用,一面攻下存阴,一面滋肾救液,方为善法。

如因循迟疑,迨至肾液枯涸,多有难以挽回者。正如吴鞠通所说:“阳明太实者死”,因之不可拘于“阳明无死证”之说。

在热病过程中,若胃热亢炽,或久羁不解,往往有伤及肾阴之虞,尤其是素体肾阴亏虚者,病变更易传至肾,此时多可在清泻阳明之热,滋养胃阴的同时,酌加咸寒之品如生地、玄参、龟板之类以顾护肾液,此即叶天士所说的“先安未受邪之地”。

在湿热性温病中,病变重心在中焦脾胃,在湿热化燥化火后,也可见阳明热盛或胃阴耗伤之证,其后亦可深入下焦而耗及肾阴。

另一方面,由于湿为阴邪,同时也可耗伤阳气,或因滥用苦寒等,亦可造成脾胃阳气不足,甚至出现寒湿之象。

治疗当从温化入手,脾胃阳虚,也就进一步发展而出现脾肾阳虚,治法上除了顾护脾胃之阳外,还须顾护肾之阳气。

总之,在热病中胃与肾的关系具有由胃及肾、从轻至重、自浅入深的病变特点,了解此病理变化的重要规律,对指导热病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意义。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孟澍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进、孟静仪等编写整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年9月。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