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设计middot理论ldquo [复制链接]

1#

一、“木喰佛”和“铊雕”造像

“木喰佛”是指由日本江户后期的一名行脚僧“木喰”(也被称为“木喰上人”)所制作的佛像。“木喰”曾经长期行游于日本各地,并发愿制作了超过一千尊的木雕佛像,这批佛像后被统称为“木喰佛”。“木喰佛”也因其微笑的面容被称作“微笑佛”,它们都为体量不大的素木雕刻,造型朴拙,雕刻手法大胆简练,保留雕刻痕迹,不追求细节的修饰且不上漆,其稚拙单纯的风格显示出和主流寺庙佛像样式及工艺上的显著差异。“木喰佛”曾经散落在日本各地的民间寺庙中默默无闻,直到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发现了它,并在对其的研究中创造出“民艺”一词,继而发展出日本的民艺运动及其理论。

图1木喰上人作品地藏菩萨像,日本民艺馆藏

图片来源:[日]柳宗悦著,石建中、张鲁译:《民艺四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月,第48页

“铊雕”日文写作“鉈彫”,是日本木雕造像中出现的词语。“铊雕”即粗木雕刻,作品表面带有明显的圆口雕刻刀的凿刻痕迹,不上色彩和漆,多见于日本平安中期前后关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木雕造像作品中。代表作品有神奈川县宝城坊的药师三尊像、神奈川县弘明寺的十一面观音像、岩手县爱宕神社(藤里毘沙门堂)的兜跋毘沙门天像、宝城坊月光菩萨像和日光菩萨像等。根据日本学者久野健的观点,“铊雕”造像最早起源于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初的平安时代初期,相对于以金铜像、木胎干漆像、泥塑像为主的官立寺庙和皇族、贵族寺庙,是因民间信仰的需要而在地方上小型寺庙开始的素木雕刻造像的活动。[1]

日本神奈川县宝城坊药师三尊像之药师如来像

图片来源:[日]久野健:《平安初期彫刻史の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年10月,第页

神奈川县弘明寺的十一面观音像和岩手县爱宕神社(藤里毘沙门堂)的兜跋毘沙门天像

图片来源:[日]久野健:《平安初期彫刻史の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年10月,第页

神奈川县宝城坊月光菩萨像和日光菩萨像

图片来源:[日]久野健:《平安初期彫刻史の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年10月,第页

“木喰佛”和“铊雕”造像虽然年代相隔很远,并在整体造像风格、体量以及具体的雕刻技法上显示出差异,但二者的整体工艺风格是一致的,即都是素木雕刻,直接保留木材特有的凿刻肌理而不加修饰,手法朴拙或大胆,与主流的金铜造像、木胎干漆造像、木胎彩绘造像的严谨、细腻形成鲜明对比。另外,二者都是供奉于地方小型寺庙,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服务于广大民众的信仰的。实际上从平安时期的“铊雕”造像开始,即便后来的主流造像风格不断变化,这种素木雕刻的形式也一直延续下来且遗迹分布较广泛。“铊雕”造像分布的地区和“木喰上人”的家乡及其主要活动区域也是重叠的,“木喰上人”的创作或许就是受到了关东地区民间“铊雕”造像的影响。“木喰佛”也并非孤例,在被柳宗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