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樱花烂漫鉴真路下 [复制链接]

1#
鉴真路与鉴真之路站在鉴真路上向东南方远眺,高高的栖灵塔正是大明寺的位置所在。而在鉴真路的起点和终点,樱花环绕中,各摆放着一尊唐代高僧鉴真的铜像。东边的起点置一尊盘膝而坐的坐像,正面鉴真图书馆,仿佛在给人们传授佛法;西边的终点置一尊立像,面对扬子江路,似随时准备为众生解答疑惑。路名鉴真,樱花为伴,正是为了纪念这位高僧。鉴真之路,贵在坚持。公元年冬,时任大明寺主持的鉴真应日本留学僧人荣睿和普照的请求,于次年开始了自己的东渡之旅。在鉴真生活的时代,日本与新罗关系交恶,中日交通无法经过朝鲜半岛,而必须通过西南诸岛,艰险重重。当时的航海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季风的影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海域,风向和风力并不相同,更增加了东渡的难度。鉴真的东渡之旅历时12年,历经偷渡、告密、风暴、触礁、沉船等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困难时甚至“食生米充饥、饮咸水解渴”。鉴真的前五次东渡均以失败告终,当年邀请他的日本僧人或病逝,或心灰意冷放弃回国,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然而,鉴真矢志不渝、初心不改,65岁的他第六次开始了东渡之旅,终于踏上了日本国土,完成了自己传播佛法的心愿,也将大唐文明带到了日本,成为了中日交流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使者。鉴真之路,贵在无私。鉴真是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其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佛法。定居奈良期间,鉴真除讲授佛经、传律授戒之外,还将中国先进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带进了日本。医药方面,他主张传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直至十七、十八世纪,日本药店的药袋上还印着鉴真图像,可见影响之深。建筑方面,公元年,鉴真于奈良主持建造唐招提寺,历时11年竣工。寺内的大堂建筑名曰“金堂”,采用唐代最先进的建筑技法,牢固精美。年日本地震,历经一千二百余年风雨的金堂,在周围其他建筑尽毁的情况下完好无损,至今屹立在唐招提寺内,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之一。鉴真及其弟子在雕塑艺术上也留下了宝贵遗产。鉴真随船带有佛像,在日本又用“干漆法”(又称夹纻法)塑造了许多佛像。鉴真晚年,其弟子忍基等用于漆夹纻法为其制作了一尊高八十点零四厘米的坐像,表示对这位中国高僧的纪念,这尊塑像一直被供奉在唐招提寺内。鉴真及其弟子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在第六次东渡之时,携带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行书真迹,以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鉴真本人也是书法名家,其“请经书贴”被誉为日本国宝。公元年(广德元年)6月6日,鉴真在自己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的文化屋脊。时至今日,高僧鉴真的故事仍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上的传奇,在中日两国享有极高的声誉,人们始终铭记他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他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的杰出贡献。有多少人,能够在54岁的时候下定决心去做一件可能毕生无法完成之事;又有多少人,能够从知天命到花甲,仍能够为信仰一次次出发。总有人抱怨说:太迟了,太难了。然而,一件事成功失败的概率各五成,做了就有实现的可能,不去做,梦想就只是梦想。在这件事上,鉴真大师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是一个普通的和尚,却有着不普通的灵*和宏愿。有梦就去追梦,去做就不算晚,这是鉴真大师用实际行动赠予当代人的谒语。(感谢蒋永庆先生提供本期照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