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抗日战争时期民间制雷往事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抗战时期,地雷在边区有盛誉,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它。年,晋察冀边委会青年抗日救国会,举办一期爆炸训练班,各县青救会和武委会都派干部参加训练。这次训练主要是培养人民武装力量,广泛开展地雷战,打击敢于进犯边区的日伪军。因当年秋季扫荡学习班提前结束,受过训练的骨干回到各地后大摆地雷阵,痛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但是,民兵的地雷供应不足,影响他们发挥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他们多么渴望得到更多的地雷,狠狠打击敌人呀!年春天,雁北地委武装部决定建立一个地雷制造厂,自己制造地雷,解决民兵地雷供应不足的困难。灵邱县青救会派受过爆炸训练的吴汉庭同志和县武委会田振江同志负责创办雁北地区地雷制造所。

01白手起家办工厂

雁北地区是高寒气候,农业十分落后,工业更无法提起,别说翻砂浇铸地雷,在那深山区找个铁匠都很困难,要钉个马掌,还得到小镇上才能解决。要创办工厂谈何容易,一切都得从头来。首先要解决熔铁炉和鼓风机问题。《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工具才能干活,那熔铁炉怎么办呢?用缴获敌人的大油桶,用那铁皮做成熔铁炉腔和铁水包。鼓风机当时无法制作,就用古老的风箱来代替。习惯用的风箱是长方形的,但化铁需要高温强氧(大风),长方形风箱用大力后,中间便鼓涨起来,风力达不到要求,所以就自己动手制作圆风箱。这风箱长2米左右,粗有50厘米,外边打上几道铁箍,活像是个竹节炮。侧方留个长方形风道,拉动的风箱有七八厘米粗,顶端横柄有一米多长,可供两三个人拉动。风箱的风力要求是,在出风口一尺远的地方立一块青砖,用力拉风箱可以把砖吹倒。每当铁到熔点时,要三个壮小伙子拉风箱,几分钟就得换一次人,这是非常强的体力劳动。所有生铁完全用人力化开,再浇铸成地雷。耐火材料是从当地山上选的,选择那黏度强、杂质少的干子土,再加初烧未烬的硬煤粉及农民扔弃的破缸瓦片压成的缸瓦粉。燃料是当地小炸窑挖的硬煤,在没有焦炭的条件下,只好用硬煤做铸造燃料。但是在入熔炉前要经人工精选,并把煤砸成比核桃大一点的块,把含有杂质的都拣出去,以保证燃料的质量。沙模用沙,是从河滩找来的,沙子在河滩不同部位分布就有着不同颗粒,要找到适用的沙子也很困难,要像地质工作者一样,踏遍河湾内沙滩才能找到,有时徒步沿河走上十里八里才能找到。翻砂所需要的工具,基本上置备齐全,再加上从各地调来的十几个人,这小小的地雷制造厂,就算初步建起来了。

02动员群众献碎铁

铁是地雷的主要原料之一,边区没有炼铁厂,唯一的办法是动员广大抗日群众献碎铁。抗日人民政府号召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动员起来,找铁、献铁,把家家户户存放多年的破锅、碎铧及庙里的老钟旧磬都拿出来。别看一家一户或一个人献铁数量不大,但滴水能成河,积少成多,一个县就动员出几吨或几十吨碎生铁来。他们用人背驴驮的办法,一个运输站又一个运输站向地雷厂所在地集中。人民群众的这条打不烂搞不垮的运输线,保证了当时原材料的供应,同时又把成批地雷运输到民兵手里。

03突破技术关

从化铁到浇铸成地雷,其中有很多技术难关需要解决。铁水温度低,流动性能差,在砂模内没有流开便凝固了,铸不成地雷。后来,经过加大风力、精选煤炭、改进风口等措施,提高了铁水温度,总算可以成型了。但是砂芯、砂模中的空气排不出来,成活上气孔太多又太大,仍不能出成品。又派人到边区农具厂去学习,也请农具厂的师傅来传艺。不知道经过多少次挫折和失败,在既无技术又缺原材料设备的条件下,经过一番努力,克服道道难关,雁北地区地雷制造所的地雷终于制造出来了,源源不断地送给民兵去打击敌人。地雷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过强大的威力,吓得鬼子丧魂失魄,不敢在边区的土地上横冲直撞,走路行军十分小心,生怕踏响地雷。年10月,大同市、浑源县、广灵县的日伪军集中余人,向灵邱县南山“扫荡”,灵邱县委组织各地武委会、游击小队以地雷战,游击战打击敌人,四天毙日伪军名。其中爆破英雄姬纪海在雁翅村北黄崖角大摆地雷阵,一次毙敌11名。地雷在民兵中享有盛誉。记得当时有支歌,是歌颂地雷的,歌中唱道:地雷像个大西瓜,鬼子来了炸开花。炸得他尸骨横飞回老家,边区人民笑哈哈。这首歌不但唱出了地雷的威力,也歌出了边区人民的喜悦心情,而且对我们这些地雷制造者,是鼓励也是鞭策。

04前进中的困难

地雷制造出来,发到民兵手里去打击敌人,在制造中又遇到新困难,地雷铁壳和木柄固定,需要两个木螺丝无法解决。曾想过很多办法都不适用,后来是从当地大山上找来木质坚硬的六道木做原料,用手工削成木钉,代替木螺丝固定地雷木柄。因手工削的木钉,长短不一、粗细不一,装配时需用木榔头往里揳,才能把两者固定住。年5月,发生了一次不幸事故,因木钉长,装配时顶在发火装置上,地雷爆炸了,同时引起旁边装好的地雷及未装配的火药爆炸,四位做配置工作的同志当场牺牲。这四位同志为抗日献出了青春的生命,忠骨埋在山坡上。同志们化悲痛为力量,接过他们遗留的工作,一刻不停地继续装配地雷,供给民兵抗日的需要。

05攀登新阶梯

根据抗日形势,地雷需要量逐步增加,年夏,改雁北地雷制造所为雁北军分区修械所,又增加了修理枪械的任务。地雷仍是主要产品,但技术要求比以前高得多了,把黑色炸药改为黄色炸药,进一步提高地雷的威力,还有了防潮措施。这一要求的改变,从技术上、设备上都得变化,需要攀登新的技术台阶。黄色炸药要用雷管才能引爆,雷汞就是困难,当时军区化工厂生产雷银来代替雷汞,但雷银稳定性差,操作稍有不甚就有爆炸的危险,给加工增加很多困难。同志们没有被危险和困难吓倒,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细心慎重,照样完成任务。边区缺少铜料,制造铜管的设备也没有,雷管外皮用人捻纸管代替,同样装雷银代替铜雷管。黄色炸药也是边区制造的,将纯硝3、硫黄、硝化甘等材料,把以上成分搅拌均匀即为边区二号黄色炸药。黄色炸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地雷的爆炸威力。防潮原料更缺,边区没有桐油、大漆,也没有洋干漆(防水清化),只好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克服困难。采用山区的核桃油,用火熬制成“防水油”。配方是:核桃油十斤,土子一斤,陀僧四两,熬制时把油中的杂质变成烟跑掉,油渐渐变稠,直到涂在铁棍上不沾手为宜。将雷壳放入热油里煮一段时间,趁热取出,里外便涂上一层均匀的“防水油”。木柄上刷上三道油即可达到防水要求。在地雷的基础上,又制造出几种花样雷,如跳雷、子母雷和石雷等。雷的种类增多,在战斗中使用就更灵活了。跳雷特点是,当敌人踏响雷后,跳雷从坑里跳出三四尺高,腾空爆炸,这种雷爆炸面宽,杀伤威力大,即使听到雷响后卧倒,也能被炸致死,弥补了普通地雷响后卧倒减少伤亡的缺点。这种雷适用于三五成群的小股敌人。子母雷,是一个母雷牵动4~8个小雷,可以连环爆炸。适用于庙前、谷场、宽阔地等敌人集中的地方。一人踏响母雷,几个子雷从坑里飞到四面八方连环爆炸,一次可以报销一二十个鬼子。这种雷适用于伏击作战。石雷来源于民兵,开始用黑色炸药,取材方便,民兵可以自制,但威力小防潮性能差,装到石雷孔里不易再取出。后来改用黄色炸药包,分为一两、二两不同重量的,其中包括发火装置、雷管、木塞等成套装置。外面浸上一层厚厚的黄蜡,可以起到防潮作用。这种石雷炸药包,用时装在石雷孔内,不用时可以取出保存,还可以随着敌情变化重新布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