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好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于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干漆夹苎工艺是天台民间工匠早已应用的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它能综合的体现出雕刻、彩绘等领域的艺术家在一件作品上发挥出共同的艺术魅力。
早在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戴逵(-)父子就在天台山一带将民间流传的"干漆夹苎法"工艺用于寺院的佛像制作,制成木雕"干漆夹苎"佛像。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工匠不断传承、革新,干漆夹苎技艺逐步走向成熟,并且传到天台的周边地区。
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就将此法传到日本,当时由他制作的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公元年(宋代),天台张延皎、张延裘兄弟用此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迦瑞像"由日僧带回日本,仍供奉于清凉寺。相传,明代天台人张文郁(工部左侍郎)奉命督造北京故宫建造时,曾将天台的一批干漆夹苎工艺的工匠请去,为宫殿的藻进、柱、梁等进行外表装饰。
由于"干漆夹苎"技艺一直只限于民间工匠的师承相传,技艺的传授靠的是师徒的口传身教,没有形成文字,全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才能掌握。历史上未能形成较大的制作规模。解放以前,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民间的干漆夹苎工匠纷纷改行,使得这门工艺处于几乎失传的状况。解放初,只有极少的民间工匠还熟谙此法。
20世纪80年代,高级工艺美术师汤春甫组织工匠,对散落在民间的、濒临失传的干漆夹苎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将用于该工艺的13种原材料,用传统的方法加以提炼,并总结出48道工艺流程,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他们用该法制作的作品,为东南亚和欧美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馆和宗教部门收藏,年制作的"千手观音像"为故宫博物馆收藏。
干漆夹苎是为各种制品外表装饰和保护的一种独特的技术。它有完整的技艺流程,其制作由48道工序组成,从型模、上灰、夹苎、披灰到上漆、砂光、上朱、磨光、贴金,均采用苎麻、生漆、古瓦粉、火山灰、桐油、朱砂、五彩石等天然材料。它的整个制作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的讲究,经多种技艺处理后,成品综合体现出雕塑、彩绘、金装的艺术魅力。
干漆夹苎的成品主要用于佛教造像,宫殿、庙宇建筑物的装饰、保护及民间器材的制作,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等特点。最能体现干漆夹苎成就的是用该工艺制成的木雕佛像,既保持木雕的纹路细腻、线条流畅,又使佛像造型更具有神韵。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主要传人为汤春甫及其艺徒郑丙瑞、金红初等,他们所制作品为49个国家和地区所收藏,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内工艺美术金奖。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不仅有重要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而且在修复古建筑、古文物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能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
干漆夹苎工艺是天台民间工匠早已应用的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它能综合的体现出雕刻、彩绘等领域的艺术家在一件作品上发挥出共同的艺术魅力。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独特技艺,它见证了历史,为天台山的佛教文化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在现代修复古建筑、古文物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干漆夹苎工艺难度大,对工匠技术要求较高,学艺周期长,干的又都是手工活,青年人不愿学,随着老艺人的陆续退休,继承已成为干漆夹苎工艺这门绝活一个沉重话题。加上用于该工艺原料的原产地的人为破坏,原材料的供应出现匮乏的态势,使这一工艺面临濒危状况。